藥農詩聖──杜甫(圖)

眾所周知杜甫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新唐書·杜甫傳讚》云:「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故明清文人甚推崇杜甫,葉燮在《原詩》中云:「詩聖推杜甫。」然而,你是否還知道,就是這個詩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藥農呢。他一生種藥、賣藥,在我國藥物學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章。

公元759年,杜甫由隴入屬。他就和妻子、兒女一道在浣花溪畔造茅屋,辟藥圃,請友人覓求藥苗。「藥條藥甲潤青青,包過棕亭入草亭,苗滿青山漸取譽,根據隙地卻成形。」這就是當時他為我們描繪的一派生機勃勃的藥圃景象。直至晚年,他在身患多種慢性疾病,身體日益衰弱的情況下,還不忘種花種藥。他在《小園》詩中就寫:「客病留因藥,春深買為花。」意即買下花園,即種花又種藥,花可觀賞,藥可治病。

對於怎樣種好藥,杜甫也深有研究。在泉州,他見太平寺的泉水特別清洌,可灌溉一片繁榮的藥圃,因而在《太平寺泉眼》一詩中寫道:「何當宅下流,余潤通藥圃。三春濕黃精,一含生毛羽。」據《本草綱目》載,黃精是陽草,為一種藥物,久服可延年益壽。

至於寫採藥、製藥、買藥的詩就更多了。《秦州雜詩》中的「晒藥無婦,應門亦有兒」,反映了當時杜甫的、兒子也參與精製藥物了。另外,他還在詩中寫道:「水欄溫江口,茅堂石筍西。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這裡的洗藥,也是藥物儲藏、炮製前的必要操作工序。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他曾三次賣藥行醫。詩人35歲至44歲時,在京都長安未中科舉,因此只好「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第二次是公元759年,杜甫攜帶家小由洛陽回華州,這時的賣藥生涯更苦了,到了「短衣數挽不掩脛」,「男呻女吟四壁靜」的境地。杜甫第三次賣藥是在公元770年,杜甫在漁市上擺藥攤,維持一家生計,直到這年冬天死在長沙到岳陽的下船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