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文成公主入藏(下)(圖)


(文成公主)

漢唐文化傳入藏地

漢地中原文化對吐蕃文化頗有影響,文成公主入藏開創了漢唐文化傳入藏地,以及進行漢藏文化交流之路,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繁榮。文成公主入藏之時,朝廷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橋,造船制筏,建築佛堂,開闢通道,一路上,播撒下了漢唐文化的種子,留下了眾多的勝跡與美好的傳說。松讚干布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體現其對漢唐文化的嚮往。

文成公主除帶了三百六十部佛經及佛教文物外,並將中原特有的醫術、建築術、印刷術、釀造法、占卜術、陰陽五行、八卦算
命等文化也傳入吐蕃。入藏以後,「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讚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舊唐書•吐蕃傳》)自此,中原漢唐文化漸入西域。

當時唐朝國學所設課程有《尚書》、《左氏春秋》、《詩經》、《周易》、《禮記》、《論語》、《孝經》等,其中《詩》、《書》為必修課。文成公主在吐蕃定居期間,吐蕃貴族學習《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即「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舊唐書•吐蕃傳》);而吐蕃使者則趁來唐朝之際,學習中原漢唐文化,並將其帶到吐蕃。

此外,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文成公主入嫁松讚干布後,吐蕃「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即請中原漢族士大夫等「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的儒學人士到吐蕃來擬寫漢文的公文,便於和唐朝交往。這種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吐蕃貴族和知識份子,他們開始將頒賞、封贈、會盟、祭祀等有關政務大事的活動,刻記在碑石或簡牘上,以傳示後人。朝廷中有專門的記事官,記載朝廷大事及戶藉,軍隊數目、地畝賦稅等內容,並將這些記載個別歷史內容的簡牘加以彙編、加工整理,為吐蕃王朝後期藏學歷史文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區的農具製造、紡織、繅絲、建築、造紙、釀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產技術傳入西藏。吐蕃的農業技術比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沒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唐代農業技術傳入後,吐蕃人民開始挖畦溝,田野間阡陌縱橫,大大提高了產量。同時,文成公主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公主帶的水磨,深受歡迎,公主和她的侍女,還把紡織、刺繡技術傳授給吐蕃女子。

永徽元年(650),松讚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去世,吐蕃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

公主入藏顯大唐文教之功

和親政策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一般是在國勢衰敗之時對周邊異族的求全之策,但是唐文成公主在貞觀年間入藏則有所不同。當時唐朝國勢強盛,而吐蕃是一個剽悍好戰的遊牧民族,同唐朝有征戰發生,然而唐朝在戰勝吐蕃以後,反而同意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奠定唐蕃友好基石,終太宗之世,吐蕃一直追隨大唐,貞觀十九年,太宗伐遼東還,松讚干布遣祿東讚來賀,奉表稱婿,獻金鵝一隻。貞觀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掠。吐蕃發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此後數十年中,吐蕃與大唐和睦相處,雙方聘使包括弔喪、賀即位、禮儀、告生辰等使節頻繁交往,這不能不說是唐朝文教之功。

此外,唐初突厥曾經為患北方多年,唐高祖為了國家安寧不得不向突厥稱臣。然而唐太宗打敗突厥後,並未趕盡殺絕以雪父恥,反而極其包容地任用了一百多名曾經與大唐為敵的突厥降將,擔任五品以上的將軍和中郎將,約佔朝廷武官之半。同時唐朝還允許歸降的突厥人遷入中原。這些舉措深得各少數民族的信任,西北各族領袖共同請求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正是唐朝的這種寬容政策贏得了人心,一時間四夷賓服,諸國來朝,即使遠如波斯、昭武九姓國、闐國等等都自願納地成為唐朝府州。

自古以來,「和為貴」、「中庸之道」是中華民族推崇的思想。祖先賦予自己以教化天下,即所謂「平天下」的歷史使命。從根本上說,實現「平天下」的理想所仰賴的不是武功,而是文治;它所實行的也不是霸道,而是王道。所謂「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本文留言

作者許欣然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