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後,美聯社記者採訪北大在讀生談六四(圖)
北大學生王佳穎(左)與陸秋萱(右)
【看中國2014年06月02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報導)出生於1989年的史蒂夫•王有時也想知道在他出生的那年,他的家鄉北京發生了什麼事。但他這種對於民主抗議和對抗議鎮壓的好奇心,很快就會一晃而過。
「我沒有經歷過,」他說。「我知道它可能很重要,但我感覺不到它。」
中共在天安門廣場上對八九六四示威的鎮壓過去了四分之一世紀後,對很多年經一代的中國人來說,它聽起來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中共禁止公開討論,並禁止其在教科書和網站上出現。
通過他們認識的人,通過翻牆瀏覽國外網站或是通過出國旅行的方式,許多人設法瞭解一些有關當年鎮壓方面的事。有些人知道,一個中國人獨自站在一排坦克車前的標誌性畫面。
但往往他們似乎並不關心。25年前的動盪似乎與其風馬牛不相及,他們更擔心能否找到工作,或買一套公寓。
「他們基本上根本不想進一步去瞭解,」香港大學新聞學教授付景華說。「即使他們知道,也是相信中共的版本。」
《天安門流放》一書的作者何曉清說,國外很多中國留學生聲稱他們知道很多關於六四的事,但其實所知甚少。「有些人會說,‘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那又怎樣?’這是一種典型的態度,」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她說道。
年輕的一代中國人發現他們往往很難同情20世紀80年代末的學生們,她說,「年輕一代更受犬儒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影響。」一個中國學生曾經對我說,「我真的不相信他們為了理想走上了街頭。」
出生於1989年7月,在北京血腥鎮壓地點不遠處的一家醫院的史蒂夫•王從小就沒有聽到家長或老師提到過該學生運動的一個字。他第一次聽到它,是從他大學的一個朋友那裡。
「我很好奇,想知道這件事,但我找不到任何東西,」他說。
2010年,王去了英國讀書,在那裡他遇到了一個香港的學生,給他看了六四鎮壓的視頻。
「我所能記得是一名年輕男子試圖阻擋滾滾向前的坦克車,」他說,「香港學生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時,我目瞪口呆了。」
在北京,王認為學生運動這事不會在任何討論中出現。「誰會把它說出來?沒有理由去談論它,」他說。「那事已經發生了很長時間,而中國也不會報導它了。現在外媒想小題大做,他們是想談論中國負面的東西,」他說道。
在曾經的學生抗議的中心的北京大學,天安門事件似乎與今天的學生沒有什麼相關。
「這不再是我們所關注的了,」張鈺,一個在北大讀社會學的研究生說道。
雖然有些大膽的北京大學教授與學生分享他們的知識,也只是在課堂外提到的。
主修航空學的陳好運說,他第一次聽說這件事時,是助教在歷史課上提到它。
「我不知道這種事。我所知道的是,不讓提到這件事了,」陳說,「我很感興趣,但學校不讓談論它。」
即使是與當年的鎮壓有關聯的學生也知之甚少,包括北大學生王佳穎(音譯),他的父親曾參加了學生運動。
「他說他那時還沒有判斷力,」她的父親曾對她說。「我認為這是一個在特殊時刻發生的特殊事件,現在不能討論的。」
她的室友,21歲的陸秋萱(音譯),是從她母親那裡聽說了六四,她母親當時在北京一家醫院照顧她奶奶。母親告訴她被槍彈所傷學生的不斷被送往醫院。陸秋萱說,她在海外的時候花了時間去瞭解此事。
「我沒想到,這事這麼大,而且有這麼多人參與,還有這麼多人受傷,我感到非常震驚,」陸說。
「只要中國政府不說什麼,我就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結論,」她說,「我很遺憾,我這一代人無法在學校期間知道並瞭解它,我認為它已經改變了我們對未來的生活的展望。」
(譯文有刪節,點擊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