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札記:裸官的渴望

【看中國2014年05月31日訊】今天的人民日報以頭版摘要、內版頭條的方式刊出來自廣東省委組織部的消息,宣告「廣東裸官崗位調整基本完成」:「目前廣東基本完成對‘裸官’任職崗位集中調整工作,其中調整市廳級幹部9名。根據廣東省委組織部制定的工作方案,‘裸官’要麼把家人遷回來,要麼限時從重要崗位調整下來,兩樣只能選擇一樣,不能兼得。其中省管幹部的調整在4月底前基本完成,其他幹部調整在5月底前基本完成。」

這是繼稍早前廣州市委原副書記方旋因身為「裸官」而提前退休引發輿論強烈關注後,廣東官方發布的工作成績總結。根據人民日報報導,「廣東‘裸官’地區分布差異較大」:「毗鄰港澳的東莞,被視為‘裸官’問題相對突出的地方。在這次廣東全省的專項治理中,該市共對127名幹部任職崗位進行了調整,其中處級幹部19人、科級幹部及其他國家工作人員108人,市直單位‘一把手’5人,鎮黨委書記、鎮長6人。江門是珠三角地區典型的僑鄉,家屬移居海外的幹部也相對較多。在這次專項治理中,128人已被調整崗位,其中處級幹部13人,科級幹部及其他國家工作人員115人。」

除了引述中共中央今年1月所發《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有關「‘裸官’不得列為考察對象」的規定,最高喉舌還請來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楊建偉講解查處合理性:「‘裸官’不一定是貪官或作風有問題,但公眾對公職人員的政治倫理要求很高。你把家人移居到外面去了,怎麼讓人相信你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呢?官員的身份就決定了他們應該對國家有更多的獻身精神。」

報導中有一個頗具戲劇性的案例細節,成了新浪搜狐網易鳳凰首頁展示重點:「東莞一位鎮黨委書記反覆做妻子工作,但妻子還是不願意回來,只能由組織調整崗位。在交接會上他唱了一首《渴望》,‘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表達自己複雜的心情,在場幹部也深受觸動。」

當年好困惑,如今沒奈何。

從表述上來看,南方日報是與人民日報共享了這些報導素材。這份廣東省委機關報今天是用封面頭條通報喜訊,並強調「今後治‘裸’工作將轉向常態化,對‘裸官’發現一起處理一起」。本著「把調整過程變成教育幹部、調動幹部積極性的過程」的宗旨,文中甚至還安慰了被查處的「裸官」:「據南方日報記者的走訪,多數人在組織談話後都能坦然面對,放下思想包袱,很快作出選擇。劉某是廣州市一個區機關的科長,這位比較年輕、原本擁有較好發展空間的公務員說,‘我回家跟父母、老婆說了一下中央和省委的有關規定,老婆表示還是想保留香港居民身份,畢竟結婚前她已移居香港多年。我想,人生奮鬥,除了事業上的追求,再就是為了家庭生活和諧美好,對老婆的想法表示支持,所以選擇了放棄個人職位。’」

和上級黨報保持一致,南方日報還需要在頭版加上《中央教育實踐辦發通知進一步整治「會所中的歪風」,領導幹部禁止出入私人會所》。根據新華社引述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通知,「這次整治的範圍主要針對在歷史建築、公園等公共資源中實行會員制的會所、只對少數人開放的場所、違規出租經營的場所……黨員領導幹部不得出入實行會員制、只有會員才能出入的會所或不向公眾開放、只對少數人開放的餐飲服務、休閑娛樂、美容健身等場所。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要組織黨員領導幹部作出不出入私人會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會所會員卡的公開承諾,並納入對照檢查的內容,在專題民主生活會上進行明示,自覺接受監督。」

此時,在各大門戶首頁上,「裸官」和「會所中的歪風」下方,還出現了一條「2名省部級官員因大辦婚喪喜慶被處分」的消息。源自中紀委通報,由新京報梳理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違反八項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1979人,其中因大操大辦婚喪喜慶受處分官員達1300人,佔10.9%。這其中包括2名省部級、74名地廳級幹部……從單月來看,今年4月,全國查處‘大操大辦婚喪喜慶’173起,這一數據與此前各月基本持平。如去年9月,發現該問題172起。案發數量未出現明顯下降趨勢。與此相對比,‘公款大吃大喝’則降幅明顯,今年前4月的平均「發案量」比去年後4月下降了約50%……在數百個禁令中,最具個性化的是貴州息烽縣。該縣明確,黨員、國家工作人員結婚辦酒限於初婚。」

再加上中組部前天就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清理工作情況答記者問,呼籲「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為官不易,‘想當官就不要發財,想發財就不要當官’的共識」,這些消息以數箭齊發的聲勢匯總在中國媒體上,中共的反腐整風運動再次贏得讚許。財新網昨晚發布的《教育部:九成大學生滿意反腐行動》可以作為佐證:「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調查表明,九成學生對中央的反腐行動表示滿意,超九成學生高度評價習近平、李克強等國家領導人的外交努力。」

那就趁勢而上吧。「‘副部長’姓甚名誰,別賣關子了」——現代快報催促道。

由首席評論員伍裡川出面,這篇社評寫道:「4月份,‘又一名省部級幹部’因大吃大喝被處罰,該幹部也成為八項規定實施以來,第2名觸碰‘高壓線’被罰的省部級官員。這顯示了查處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的嚴厲程度。就在近日,中宣部、國家發改委發出關於開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的通知,要求抓好監督,曝光鋪張浪費的典型案例。讓人意外的是,這位省部級幹部的具體違紀情況和處罰決定,卻至今未對外公布……或許,沒有及時實名通報這位省部級幹部的相關違紀情況,是有特別的安排。不過,在當下的語境中,通報的及時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稍一‘延緩’,就容易在輿論空間形成多種解讀,甚至帶來某種‘猜想’。新浪微博網友‘@碧水洗塵’就追問:反腐也要講面子?為什麼不點出腐敗官員的名字?難道又是謠言?這類追問還有不少……一句話,公眾在期待。」

是昨天的南方都市報給圍觀者帶來了「猜想」。同樣是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所發布的4月份全國查處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月報,這家媒體發掘展示出了比同行更多的信息:「紀檢系統一位工作人員透露,4月份被處罰的這名省部級官員,是交通部的一位副部長,也是因為大吃大喝問題違反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但截至目前,該副部長具體違紀情況和處罰決定暫未公開通報。2013年12月,中紀委曾通報黑龍江省副省級幹部付曉光因私公款消費,大量飲酒並造成陪酒人員‘一死一傷’,被留黨察看一年處分,免去其黑龍江省政府亞布力度假區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職務,並由副省級降為正局級。」

但是,在引發輿論群起追問省部級官員姓甚名誰之後,這條消息今晨已經呈現多數轉載鏈接失效狀態,南方都市報也在電子版上實行了屏蔽遮擋處理。

固然,新京報今晨在跟進報導時也有意繞開此節,不過,評論版上仍多說了句「省部級官員違反八項規定應及時點名」。獲准表示「悻然」、「遺憾」的作者燕農甚至對半年前黑龍江通報付曉光案例時曾經「為尊者諱」也耿耿於懷:「2013年底,中紀委曾下發通知,要求嚴肅查處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奢侈浪費等違紀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點名道姓通報曝光;今年2月,中紀委又下發通知,要求對紀檢監察幹部違反八項規定的案件一律點名道姓公開曝光。既然,有這方面的規定了,各方就應該認真執行,要克服來自一些地方或部門的阻力,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公眾。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名省部級幹部違紀,詳情別像付曉光案一樣等到‘第二季’。」

這篇文章的上方,新京報安排刊出今日社論《讀懂「官員形象排名」背後的民意》:「據新華社報導,社科院藍皮書《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選取城管、學校領導、醫院領導、村幹部、警察、國企領導和民政幹部7個群體,分別作為執法類、准官員類和服務類官員的代表,調查顯示,公眾給予差評的結果排序依次為:城管、學校領導、醫院領導、村幹部、警察、國企領導和民政幹部……從報告中民眾最厭惡‘貪’和‘瀆’兩類公職人員可見,民眾對公職人員形象的判斷標準是極為樸素的:居其位,謀其事。無論是執法類還是服務類,只要在具體工作中不走向異化,不侵犯民眾權益,官員就不會面臨形象危機。官員們應讀懂這個形象排名後的民意期待,把‘官員形象排行榜’視為一面鏡子,關注自己的公眾形象。每種類別的官員形象被損壞,雖然最開始只是某個群體的事,但畢竟極大地損害整體的權威,增加其工作難度,降低其工作效率。」

這份報告確是昨日中國民間輿論熱點。依據新華社所發《官員群體面臨五大形象危機,科學防治亟待內外兼修》,搜狐給出了一個首頁標題——「貪瀆色假枉,毀官員形象碎三觀」。

及至今晨,這家門戶又與同行一道推薦源自時代週報的《反腐風暴中的國家能源局》,預告「能源反腐可能還有大老虎」:「5月23日晚,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其官方微博宣布,近日檢察機關以涉嫌受賄犯罪,依法對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許永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案件偵查工作正在進行中。28日,新華社的消息顯示,許永盛已被免職。而在幾天前,他的名字已經從能源局的官網上消失。此前,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核電司司長郝衛平已經被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在短短的三天時間內,4名能源局官員被查,且集中在煤電領域……對於此次能源局大範圍的反腐,有一種說法是已經‘醞釀了很久’,去年蔣潔敏下臺後,紀委就已經‘盯’上了能源局的幾名領導,‘現在公開,肯定是證據已經坐實了。’一名接近能源局的有關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能源行業,國家的反腐應該還會有大動作。’」

其實,早在上週日,騰訊就用首頁專題問了聲「能源局3天4官被抓:水到底多深」:「煤電領域的‘審批權’,不同於其他,更具特殊性……因‘鄰避效應’等因素,項目核准上馬的效率對於投資人而言至關重要……戴上‘維護國家命脈和國家戰略安全’的帽子,不透明更加理所當然……掌握特殊權力,能源局部分官員最懂‘消極就是最大的積極’……自古以來,衙門就有肥缺和清水之分,往往資源越多,差事越肥。而能源局這樣資源多監管少的部門,雖然只是副部級單位,卻依然可以傲視群雄。」

其實,關於能源局的「傲視群雄」,昨天還有過一個更加引人注目的描述——「煤老闆對魏鵬遠家藏億元現金只淡然一笑:幾個億都願送」。

是南方人物週刊沿著10天前轟動一時的「高官魏鵬遠受賄金額燒壞4臺點鈔機」,告訴中國民眾一個更加觸目驚心的故事:「能源行業一度價格猛漲,到處是快錢,也成為利益輸送的重要條件……因此,送煤礦企業的干股,就相當於送大筆現鈔,對魏鵬遠家藏的1億元現金,普通公眾張口結舌,煤老闆不過是淡然一笑,一支煙的功夫就可以定奪。在煤價瘋狂期,只要能夠獲得採礦權,不要說1億,就是幾個億,很多人也願意拱手相送。」

這般輕描淡寫,饒是見多識廣者也為之咋舌。不過,在今天的中國青年報頭版上,曹林仍要告訴各位:「喜歡用民間總結出來的各種‘反腐規律’分析中國反腐現實的人,可能越來越看不懂中國的反腐敗了,因為那些‘反腐規律’在現實面前失效了,根本解釋不了當下的反腐現實。」

他以湖南省政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陽寶華以及江西省副省長姚木根等被查為據,宣布「一個官員(尤其是高官)退休了,等於就是‘安全著陸’」、「只要在《新聞聯播》和黨報上出現了,就是安全的」等「反腐規律」如今均已失效:「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只要濫用權力亂伸手了,都會付出代價,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反腐並沒有其他的規律可循,唯一的鐵的規律就是‘伸手必被捉’。」

文章最後一段,這位團中央機關報評論員還否定了另一個「反腐規律」:「人們也以為,如果網傳某個官員被查,但官方迅速闢謠稱這官員沒問題,過去都認為這個官員‘安全過關’了。可從劉鐵男被查,到近期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原局長宋建國落馬,證明這個規律也不靠譜——兩年前宋建國曾被傳涉嫌腐敗被調查,可官方很快闢謠,兩年後傳聞成真。」

宋建國被查,難免讓這些身居首都的意見領袖別有一番滋味。出於對北京私家車搖號制度的種種無奈與痛恨,宋局長一年半前就曾經因為「劉雪梅連續7個月中籤」之事而陷入輿論漩渦。2012年12月6日,新華社所屬《財經國家週刊》通過微博和網站發布消息,「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長宋建國因涉嫌違紀,正在接受紀檢部門的調查。據知情人士介紹,宋建國被調查的原因是,涉嫌利用職務之便,在購車搖號工作中,存在徇私舞弊行為」。儘管北京市公安局官方賬號稍後即以「此消息不屬實」、「宋建國沒有被立案調查」口徑實行闢謠,《財經國家週刊》亦撤稿,但針對宋建國的命運猜測從未停歇,21世紀經濟報導次日引述「宋建國不是被調查而是協助調查,可能涉案的是他的兒子與秘書,兩人涉嫌倒賣車牌」的消息更是廣為流傳,並因去年3月22日北京官方宣布免去宋建國的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長職務而步步逼近答案。

於是,當北京紀檢監察網前天貼出「宋建國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的公告後,那些好事者翻出@平安北京當初闢謠帖,訕笑不已。@五嶽散人算是願意說句「公道話」:「這條是一年多前的微博,那時候宋建國可能真的沒有被調查。但我們有時候會有這種感覺:關於官員的謠言,最終都變成了遙遙領先的預言……」

昨天的新京報在頭版登出了這條《原交管局長宋建國被查》,與此同時,其內版所刊《李永忠:紀委反腐面臨「三個不得不」關口》更因其中「燈下黑」描述而得門戶青睞。對話中,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針對中紀委機關10天內連續兩名廳局級領導幹部「落馬」表達看法:「如今,反腐高壓態勢持續一年有餘,我認為,各級紀委也面臨‘三個不得不’的關口:第一,紀委的工作內涵到了不得不聚焦的關口;第二,紀委系統的問題到了不得不解決的關口;第三,紀檢體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關口……一是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腐敗呆賬和存量,這是出現紀委‘燈下黑’的客觀原因。正是由於‘腐敗呆賬和存量’的客觀現實,在不少地區和單位,就出現了你想查誰就查誰,查誰誰就容易出問題的現象。因此,討好、拉攏、收買、腐蝕紀委幹部的現象遠遠超過從前。二是在主觀上形成了一定的選擇性執紀。如果沒有一定的腐敗呆賬和存量,就很難有一定的選擇性執紀,最多隻有少量的、個別的選擇性執紀。現在是腐敗案件存在太多,同時發現很多起,你只能查一起或幾起。因為人力、物力、時間的限制,你只能選擇查一起或最多幾起,這就使你有選擇性執紀的可能性。」

根據李永忠的說法,「基層缺乏膽識,中紀委率先改革」:「中紀委在反腐高壓態勢下明確提出‘三個大膽’(理論層面大膽探索、行動層面大膽實踐、再加上習總書記在‘說明’裡面講的大膽干)。儘管‘三個大膽’提出了,但各地都是左顧右盼,顧左右而言他,基本上是不動。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紀委率先發力、率先改革,因此在半年不到的時間裏,它的內設機構就改了兩次……‘入微’是需要的,是為了讓民眾增加信心,但是如果戰略問題沒有認真解決、深入推進,不管採用什麼方式,都替代不了戰略布局。如果形成不了科學的權力結構,一旦高壓態勢不再持續,腐敗的反彈會更加厲害。因此,‘入微’需要抓,但必須是以權力結構改革、紀檢體制改革為重點,必須立足於以政改特區的設立為推動,才能把‘入微’真正推到實處。」

「抱著攝像機去掃公款吃喝、去登記公車到酒店的牌照,去一尺一尺丈量違規住房」算「入微」,那麼,「歡迎廣大群眾對公款購買贈送粽子等節禮的不正之風進行監督」算不算?

今晨零點剛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宣布推出「清廉過端午——紀檢監察機關在行動」專題,以期堅決剎住公款購買贈送粽子等節禮的不正之風。

當然,在新疆,紀委還有更緊迫的任務,那就是「維護新疆社會大局穩定需要,嚴肅查處違反政治紀律案件」。自治區紀委副書記馬國偉前天在天山網上宣布,2013年至今全區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查處違反政治紀律案件58件:「去年7月,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紀委查處的溫宿縣古勒阿瓦提鄉武裝部幹事艾合太木·合力力,多次在網際網路瀏覽並下載大量宣揚宗教狂熱、鼓吹‘遷徙、聖戰’、煽動分裂及民族仇恨等內容的非法電子文件,並通過網際網路傳播供他人瀏覽,最終艾合太木·合力力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並移送司法機關。最近,根據幹部群眾舉報,查處了伊犁州人民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副主任巴圖爾·杜瓦買提違反政治紀律案件。巴圖爾·杜瓦買提在擔任住伊寧市都來提巴格街道‘三民’活動組組長期間,在公共場所散發與自治區民族政策不一致的言論,並存在對暴恐怖事件態度暖味等問題。伊犁州紀委已對巴圖爾·杜瓦買提進行立案調查。」

某種程度上,安慶的火葬話題比新疆暴恐更禁忌。在過去幾天裡,藉助東方早報、南方都市報等接力報導,發生在這個安徽地級市裡的老人接連自殺事件引發全國關注,輿論呈現一邊倒譴責之勢,今晨新京報增發記者手記《安慶殯葬改革的拖延症和躍進症》,騰訊亦以首頁專題《安慶老人真的因火葬大限「自盡」?》加入隊列,宣稱「操之過急引發的惡果在安慶身上已經不言而喻」。但是,真正能夠讓這些門戶能夠放心大膽地祭入首頁的終極武器,終究是來自新華網的《推行殯葬改革,莫要「不恤死」的自負》。

因其刊發者喉舌身份及鮮明傾向,這篇報導傳遍今晨中國網際網路:「雖然當地民政部門否認老人自殺與殯葬改革有關,並且說,‘誰能保證6月1日前沒有人死亡呢?’但媒體對個案的詳細還原,卻揭示了老人自殺與強推土葬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當地傳統和風俗與火葬政策的直接衝突。一邊是工作人員模糊的表態和輕佻的推測,一邊是多家媒體記者的深度調查,哪個更可信,公眾自有判斷。」

甚至,比那些市場化媒體更加勇往直前,署名記者丁永勛以老鄉身份不點名地回溯了此前同樣甚囂塵上的河南周口風波:「作為出身農村、來自某個以平墳而聞名天下地方的人,我能理解那些要‘死在殯改之前’老人的頑固邏輯。在平墳運動搞得最激烈的時候,和村裡的老人聊天,他們幾乎都流露過‘恨不早點死’‘羨慕那些人死後不用燒’的想法。當然,可以說這是‘迷信’‘老腦筋’,但卻不能不正視它的存在,不能奢望短時間內改變這種「慣性」……這並不是簡單的‘文明’或‘落後’的問題,而涉及複雜的文化和情感。如果棄土葬改火葬真是為了移風易俗,除了要有長期堅持的耐心,還需要領導帶頭示範,並在公墓建設、祭掃服務等方面做好準備工作。除了回收、拆掉村民家裡準備多年的棺木,提供有限的補償之外,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些地方有什麼實際舉措。」

畢竟是新華網,一出手就把安慶官員釘在了無從躲閃的被告席上:「我們說改革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往往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觸動利益並不意味著罔顧人的死活。一般來說,沒有一種改革,要以‘逼死人’為代價,這是一種‘致命的自負’。更何況,‘一刀切’改火葬為土葬,真的有利無害嗎?兩個月內就要改變延續上百年的習俗,這合理嗎?恐怕這些都要打上問號。如此蠻幹,感情和利益受損的都是群眾,受益的恐怕只有那些獲得好看政績的官員,這恐怕算不上什麼打破不合理利益格局的真改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徐達內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