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謊言! 揭開東北解放的真實面紗(上)(組圖)
原標題:世紀謊言 蘇軍殲滅關東軍解放東北?(上)(組圖)
(小編提示:六十餘年來,中國人一直被灌輸百萬蘇聯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殲滅數十萬日本關東軍「解放」東北的說法,但是查閱各方資料後,我們發現事情並不是我們曾經相信的那樣。)
一、根據日本天皇命令投降的日軍不算蘇軍戰果
日本關東軍主力是根據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詔書和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投降令向蘇軍繳械的。圖為向蘇軍繳械的日軍。
一般說法是百萬蘇聯紅軍殲滅日軍解放東北
1945年8月9日在德國法西斯失敗3個月以後,蘇聯紅軍三個方面軍,包括十一個合成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三個空軍集團軍和一個戰役集群。內有80個師,2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另配屬40個機械化旅和坦克旅,總共157萬7725人,26137門火炮和迫擊炮,555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446架飛機。
按照紅朝的官方說法,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攻勢,這股力量席捲中國的東北三省,把盤踞在此地的日本關東軍一舉殲滅。事實上從1945年8月9日到8月20日的遠東戰役中,蘇聯軍隊的確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在中國近幾十年的歷史教科書中,遠東戰役的地位都和美國投擲原子彈並列,定性為壓垮日本,迫其投降的最後一根稻草。
8月15日前蘇日軍傷亡相當 日軍為遵命繳械
但如果重新翻開史料,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場聲勢浩大的攻勢並沒有紅朝教科書裡說的如此威風。150萬精銳蘇軍面對的只是60餘萬缺乏武器裝備,新組建的日軍,並非傳說中的大日本帝國陸軍主力。
到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時,蘇聯人並沒有擊垮日軍的抵抗,甚至沒有摸到日軍在東北地區的核心防線;這場戰役雙方傷亡相當,在計算戰果的時候,蘇聯人更是將戰後投降的整建制日軍也計算入內,如果在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遵照日本天皇指令下達投降令後放下武器的數十萬關東軍算是戰役戰俘的話,那麼在關內向中國軍隊投降的128萬日軍,也可以說是中國軍隊在大反攻當中俘虜的了?
二、8月8日夜蘇聯撕毀日蘇互不侵犯協議宣戰
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承諾歐戰結束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但是,趁火打劫的提出條件——繼續侵佔蒙古,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聯參與經營東北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這都對戰後遠東格局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東北對蘇聯有重要意義 蘇軍趁火打劫
1945年8月8日深夜,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總算接見了苦等已久的日本駐蘇聯大使佐籐尚武,向他遞交了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的宣戰書,這讓還在幻想通過蘇聯斡旋,尋求有體面和平的日本帝國政府,徹底陷入彌留狀態。
日本上下對蘇聯的宣戰極其憤慨,這種憤怒,要追溯到1941年4月13日,日蘇兩國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
該條約規定雙方尊重對方領土完整,互不侵犯;締約一方受到第三國攻擊,保持中立等內容。實際上這是雙方面對各自的敵人形成的妥協,緩和1939年諾門坎事件後雙方在中國東北地區劍拔弩張的形勢,讓各自免除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
這份條約規定直到1946年4月失效,同時在其失效前一年,如某方不提出取消,則自動延長五年。
戰爭的形勢進入1945年,德日意軸心國已經日薄西山,這份中立條約對於日本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但蘇共從來不守承諾,昔日的「友好」在利益面前算得了什麼?
4月5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通知佐籐大使,蘇聯將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也就是說這個條約將在1946年4月到期失效。
按理說,雖然條約沒有延長,但至少可以保證雙方在1946年以前相安無事。只是這一年2月美英蘇秘密進行的雅爾塔會議,確定了蘇聯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對日宣戰的原則。對於蘇聯而言,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條約又算得了什麼?
只是戰略上極其被動的日本還妄想著通過蘇聯與盟國斡旋,達到體面和平,雙方甚至從6月3日開始進行了接觸。
蘇聯早已確定了出兵中國東北的決定,一方面在與日本虛與逶迤,另一方面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將大量的兵力與裝備物資運往遠東。
8月8日夜蘇聯宣布對日宣戰蘇軍衝進東北
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人一方面表面上保持高傲的姿態,對此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卻仍然在莫斯科做著外交努力。
結果日本人等來了蘇聯宣戰,服部卓四郎在《大東亞戰爭全史》中這樣寫到:「日本的戰爭指揮領導人都在翹首等待預定於8月8日子夜佐籐大使同莫洛托夫外長的會談結果。——蘇聯方面的答覆是:宣戰!真是啼笑皆非,令人震驚。過去歷時約兩個月,拚死拚活進行的外交努力,結果不僅全成泡影,而且得到的是以鐵錘代替了答覆。」
蘇聯撕毀了還有大半年到期的《日蘇中立條約》,150餘萬大軍趁火打劫式的衝入了中國東北。
三、關東軍在7月徵召25萬僑民組成新關東軍
截止45年關東軍主力實際上都已調回日本本土,圖為日本步兵
開戰時老關東軍已調回日本參加本土防衛
關東軍到了1945年上半年,實際上已經成了空架子,多達20個師團被抽調到其他戰區,其中大部分調回日本準備參加預期中的本土防衛戰。此時關東軍擁有1945年2月編組的八個師團,1944年新建的4個師團,由關內調來的4個師團(第39、63、59、117師團),這十六個師團組成了關東軍的主力。
數十萬關東軍真正實力只等於8個師團
到了戰爭臨近的7月份,關東軍還在極力擴軍,徵召25萬在東北的日本僑民編成1個軍司令部,八個師團、七個獨立混成旅團、一個坦克旅團、五個炮兵聯隊和若干其他部隊。
但由以上日軍的擴編可以看出,關東軍八成的部隊是1944年以後編成,沒有作戰經驗的新部隊。到了開戰前,關東軍紙面上擁有24個師團又9個獨立混成旅團以及部分邊境守備隊等57萬人,如果算整個蘇軍在遠東的作戰地域,則還要包括日本海軍的鎮海警備府(釜山)下屬之旅順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和元山方面特別根據地隊2萬人和日本陸軍第五方面軍在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的約9萬人,在遠東戰役全部作戰地域日本陸海軍約68萬人,其中關東軍57萬(包括在北朝鮮的6萬)。
服部卓四郎認為,這支看似人數眾多的關東軍,缺野炮400門,機槍236挺,擲彈筒4900支,約10萬把刺刀。(如果從編製上看大約缺半個師團的機槍,10個師團的擲彈筒和11個師團的野戰炮,但也有說法是日軍師團大部分是在7月才開始徵集僑民組成的,戰爭在8月就爆發了,所以還沒來得及裝備,所以武器不滿編。)全部戰鬥力不過相當於關東軍的巔峰時期的八個半師團。
關東軍準備在瀋陽圖門通化與蘇軍決戰
日本大本營自己知道自己的底細,在戰事臨近時對東北的防禦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5月30日大本營陸軍部下達新的對蘇作戰要點,將原先殲敵於邊境地帶的戰略,調整為確保以通化為中心的滿洲東南三角地區,即以瀋陽到圖門的「京圖線」鐵路以南與瀋陽到大連的「連京線」鐵路以東要地,以這兩條鐵路構成第二道絕對防衛圈。通化作為整個防禦計畫的核心要點。
這個新作戰指針非常明確,就是以日本本土決戰為根本方針,不拘泥於邊境爭奪,以滿洲與朝鮮為整體,進行全面持久的戰爭。(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關東軍》日本防衛廳戰史
《大東亞戰爭史》服部卓四郎著
《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林三郎編著
《日本關東軍覆滅記》島田俊彥著
日本亞洲資料中心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
《遠東的勝利》(蘇)弗諾特欽科上校
《蘇軍遠東戰役戰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訓練部
(原題為《蘇軍並未殲滅關東軍》)
(責任編輯:夏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