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移民外國的中國人 通常就這麼幾種生活方式(圖)

 2014-04-28 0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移民後融入陌生環境的吃力和夫妻間融入程度的落差,加上新環境下本就難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壓力,往往會放大移民夫妻間固有的矛盾和問題。


移民之後:真實加拿大之旅

如今的加拿大,已不是十多年前我們剛移民(微博)時,那個對普通中國人遙不可及的陌生國度了。自上世紀末起,加拿大就是中國人最熱門的移居地,最高峰的2002-2004年,每年移民加拿大的人數都在三四萬左右,此後雖有所回落,但談論這個話題的人,卻有增無已。

離開故國久了,有關國內的情況,於我們而言,有點像另一個世界的事——我們竭力想像著曾經熟悉的故鄉現今的樣子,更激起進一步瞭解的興趣。有時不免想,國內的朋友看我們、看加拿大,恐怕也會和我們如今看國內那樣,既饒有興趣,又似是而非吧?

這些年來,我們對國內那些表現加拿大華裔移民的作品——不論標榜「紀實」還是明言「合理虛構」的——感到頗多遺憾:這些作品固然填補了「從無到有」的空白,但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準確、真實地反映這一特殊人群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的實態,甚至有意無意地加以扭曲。

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結果卻只能讓今天的大陸讀者對加拿大大陸普通移民的生活、心態和精神面貌,對移民加拿大本身,都產生一種既不切實際又自以為是的先入之見。我們有條件也有責任去彌補這一缺憾:把這裡的真實故事講給在中國的朋友們聽,正是我們對國內同胞所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誰在移民?何種方式?

移民加拿大的華人一般有兩種方式:2008年前以技術移民為主,2008年後以投資移民為主。兩類人的生活和遭遇,大有不同。

技術移民的群體,通常年紀輕、學歷高、不富裕,口袋裡普遍只有幾千塊加幣,省吃儉用,也僅能勉強維持幾個月開銷。

他們雖然憑著技術獲得加國國籍,登陸之後,一身「武藝」卻很難施展。這主要歸咎於加拿大技術移民引進中一個奇葩的現象——在引進人才時分門別類,強調「專才」,但引進後,人們的境外學歷、專業資質認證和境外工作經驗卻很難得到承認。我們所熟悉的大陸移民中,甚至有人在加拿大企業境外分支工作,移民後同樣被告知「缺乏本地工作經驗」。

結果當中很多人遇到「融入」瓶頸,始終無法獲得滿意的工作,長期在低薪、非固定的「小時工」圈內徘徊。

投資移民就沒這個問題了。這些在中國就腰纏萬貫的富裕階層,通過聯邦投資移民、聯邦企業家移民和各省提名經濟類移民等各種方式,獲得入籍資格,「除了錢和卡啥也不帶」,一落地就忙著看房、買房,甚至有些人移民尚未辦妥,就已在加拿大買好了獨立屋了。

他們在加生活方式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類:

「兩棲人」: 這些人大多在國內或其它地方有實業,移民的目的是「拿身份」、「留後路」、「保資金平安」,或為兒女家人考慮,但生活、工作重心仍然在加拿大以外;

「時差派」:他們雖然在加拿大長期居住,但掙錢仍然靠內地,其共同特點是「晨昏顛倒」,在夜裡工作,凌晨開始睡覺,下午則悠閑享受生活。

「實業派」:真正在當地投資、經營的,近年來數量有增多跡象。其中也有一部分特殊人士,投資實業並非看中商機,而僅是為了滿足企業家移民條款中對投資規模、雇佣人數和經營時限的約束,因此投資時往往不計盈虧,一旦期限熬滿就任其自生自滅。陶短房前幾年曾在列治文市用餐,發現某餐館價錢低得離譜(特價菜竟有1.99加元/份的),服務員介紹稱,這家餐館就是 「移民專用企業」,並準確告知了關門日期,事後證明一天不差。

「神秘派」:這類富裕移民的共同特點是深居簡出,行蹤詭異,富不外露,其中有些人被傳聞是「貪官」、「貪污犯」,但並無實證,也有些則不過是擔心「錢財露白」有風險的民營企業家。這些人中許多都謹言慎行,不熟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們是富翁;

「貴婦和小闊佬」:最初是「97大限」前後出現過大批香港「大奶」、「少爺」,在加拿大過著奢華生活,近年來大陸出身的也開始多起來。這類富裕移民通常比較張揚,許多糾紛都由他們引發,他們也常成為黑社會覬覦的目標。

聯邦政府移民部提議取消經濟類移民項目時稱,研究表明,投資移民比其他類別移民支付更少的稅收,缺乏專業技能,官方語言能力差,融入加拿大社會、環境的能力遜色,最終定居加拿大的意願淡薄。這些說法在很大程度上,都適用於新一代大陸「富人移民」,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不融入也可以活得很好」,甚至「加拿大沒有值得融入的主流文化」,人雖到加,「根」卻仍在內地。

来源:看天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