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穀雨節氣話養生(組圖)

 2014-04-21 14: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天文專家表示,每年到這個時候,雨水明顯增多,而且這時桃花正在開放,所以也有人稱這時候的雨為桃花雨或桃花泛。自穀雨時節起,是農事忙碌的開始。穀雨將谷和雨聯繫起來,蘊涵著「雨生百谷」之意。楊花落盡子規啼,人們這樣形容穀雨,此節過程中,我們就要和春天依依惜別了。

穀雨的來歷

那是五千多年前的一天,走遍名山大川的軒轅黃帝左史官倉頡席地而坐,依照星斗的曲折、山川的走勢、龜背的裂紋、鳥獸的足跡造出了最早的像形文字。在他之前,人們一直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件,生活在巫術橫行、人鬼混居的渾沌之中。「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上天為生民賀喜,降下穀子,鬼因為再不能愚弄民眾而在黑暗中哭泣。人們從此把這天叫做穀雨,並在每年的這一天,祭祀倉頡,並稱他為聖人。

穀雨的習俗


吃「香椿魚兒」

古代農市上把香椿稱椿,把臭椿稱為樗。據說早在漢朝,我們的祖先就有食用香椿的習慣。香椿還曾與荔枝一起作為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上及宮廷貴人們的喜愛。宋蘇頌盛讚其「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在北方,人們採摘下鮮嫩的椿芽,拿雞蛋和的面一裹,放到油鍋裡炸,出鍋後撒上花椒鹽,就是「香椿魚兒」。「椿」與「春」同音,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捨不得這明媚的春光,所以吃香椿魚兒再次細細品味,留駐春天,寓意年年有餘。

祭海祈平安

據說早在春秋時期,先民們就將此日的河水稱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避凶免禍。這期間,要聚眾舞蹈,群起圍獵,堵水網魚,以慶萬物更新。

從氣象角度看,穀雨,預示著大自然的雨水更加充沛,作為農耕為主的我國先民,早把這一節氣作為農事的重要時節。而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歷來認為,穀雨時節,百魚上岸,是出海捕撈的吉日。為了祈求神靈庇佑他們的海上生產一帆風順、魚蝦滿艙,遂於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穀雨節,向眾神(龍王、海神娘娘)獻祭。

過了穀雨,百魚近岸。威海人有穀雨節祭海的活動,這天漁民們舉行隆重的儀式,祈求出海平安、魚蝦滿倉,是民間最大的海上祭祀活動。     

穀雨祭倉頡

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一時間「神鬼泣,天穀雨」,他也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創造者。所以在這一天,人們要紀念「字」。如今,在陝西白水縣,還有一倉頡廟,據說已經有1800餘年的歷史。

穀雨的禁忌

《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林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古人理想國的象徵。有村莊處,必有桑林。「穀雨三朝蠶白頭」,穀雨前後,任何人不得去左鄰右舍竄門,即便是衙門的官差也不得下鄉,以免衝撞了蠶神。等蠶上山了,祭過蠶神嫘祖,方才解禁。
 
各地習俗一覽

穀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

百花之王牡丹,又叫做「穀雨花」。穀雨是她開花的日子。

穀雨和牡丹,如此難以割捨的聯繫,關係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穀雨」是一個痴情郎的名字。相傳唐高宗年間黃河決堤,穀雨在洪水中奮力游了三個時辰,好不容易救起一棵緋紅的牡丹。兩年後,穀雨母親病重,一位紅衣姑娘天天送藥,卻在穀雨母親病癒後不見了。穀雨四處尋找,終於在百花莊園找到了變成牡丹的姑娘,姑娘答應「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最後,穀雨被葬在百花園中,牡丹仙女也在此安家,每逢穀雨時節開放,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

穀雨茶就是穀雨時節採制的春茶,也叫二春茶。茶農們認為,只有在穀雨這天採的鮮茶葉做的干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穀雨茶,而且還有一個苛刻的要求,就是茶必須是在上午採摘的。

因為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過冬季的休養生息,無論色澤和口味,香氣宜人,而且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所以,春茶受到茶客的追捧。人們認為明前茶、雨前茶都是一年之中茶的佳品,其中雨前茶就是說的穀雨茶了。穀雨茶甚至被賦予「神力」,傳說能讓人死而復生,雖然只是民間傳說,但足以說明穀雨茶在大家心中的份量。因為穀雨茶大受追捧,中國茶葉學會等部門還倡議將每年農曆「穀雨」這一天作為「全民飲茶日」,並舉行各種和茶有關的活動。

茶農們那天採摘來做好的茶都是留起來自己喝或用作來招待客人,他們在泡茶給你喝的時候,會頗為炫耀地對客人說,這是穀雨那天做的茶哦。言下之意,只有貴客來了才會拿出來給你喝。

穀雨與農作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清」,這種夜雨晝晴天氣,對大春作物生長和小春作物收穫是頗為適宜的。

穀雨與養生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穀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