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帝王的印章為什麼稱為「璽」?(組圖)

 2014-04-07 13: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康熙御用碧玉璽「康熙御筆之寶」(網路圖片)

印章是中國的一項傳統文化藝術,歷史悠久,集實用與玩賞於一身。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存在,方寸間充分體現了古人超凡的智慧、精湛的彫刻技巧。

那麼,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印章稱為「璽」呢?

印章,又稱為圖章,古人稱「」。如《小爾雅》上載:「璽謂之印。」及東漢蔡邕《獨斷》曰:「璽者,印也。」秦朝前,無論尊卑印章都泛稱為「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為「璽」,臣民只能稱「印」。

此外,據考證古代用玉作印始於戰國時代。秦時,皇帝用印多為美玉刻成,並飾以龍紋及虎形印紐,故又稱為「玉璽」。如蔡邕《獨斷》中載:「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及《說文解字》:「璽,王者印也。」

另據《後漢書.徐?傳.章懷太子.注引衛宏》上記載,秦始皇獲藍田玉琱為印信,其印紐上盤有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稱為「秦璽」。


蟲鳥篆字所刻的「秦璽」(網路圖片)

到秦王子嬰降漢時獻出了「秦璽」,漢高祖即位後就佩帶此印,世世相傳,稱「漢傳國璽」。後來,唐朝時改稱為「傳國璽」。歷代帝王都以得到此「傳國璽」為符瑞,視為「君權神授」的正統象徵。然而歷經多次改朝換代使「傳國璽」屢易其主,也因而輾轉流失,實令人惋惜。

據專家考證,印章出現始於商朝後期或商周之間,在戰國時代逐漸盛行,而完備於漢朝。印章可分為官印、私印,各代表了官府及私人的往來憑證。印章隨著朝代不同,也有多種不同名稱。

先秦前,官、私印都稱「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印」,最早出現於秦官印中,而漢朝有官印制度,諸侯王用印稱為「璽」,列侯、御史、中二千石官吏稱「章」,千石至四百石官吏則稱「印」。

漢朝的將軍用印,一般都不稱「印」而叫「章」,故漢印中比較特別的是「將軍印」。將軍印往往於軍事行動中因需要而臨時任命將軍,並以刀在印面倉促鑿成印章,故稱之。唐朝時,以印的大小來區分官位高低。武則天篡位後,認為璽與死近音,故改璽為「寶」。唐以後,璽、寶並用,官、私用印又有記、押、關防等名稱。

古籍《釋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另東漢蔡邕《獨斷》云:「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及《說文》上載:「印,執政所持信也。」所以傳國要玉璽印,皇帝詔策、官爵任免、命令發布、通關邊防都要用印,私人交易往來合契、書畫落款也要用印。

由此可知,印的內涵就是「信」,即昭誠信,代表本人,也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