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謠言為何能造成如此巨大的恐慌?

【看中國2014年03月17日訊】3月15日上午8時30分許,在廣州沙河大街某服裝城的保安員抓獲一名小偷,該小偷突然大喊一句:「有人砍人!」引起周邊群眾向四周跑散。

3月14日幾名少數民族在成都春熙路逛街,致當地人驚嚇狂奔,少數民族見他人驚跑,不知何事也隨之跑了起來,眾人見少數民族跑了起來,愈發尖叫奔逃,於是整條街上的人都邊叫著邊跑起來…史稱春熙路逃散事件。

一句謠言瞬間便製造出一座城的恐慌,這不僅讓人們深思,人們為什麼會相信謠言?為什麼人們寧肯相其有,不願信其無?

有科學研究證明,當人處在困境或恐慌、緊張狀態下的人容易相信謠言。而且,壞消息總是比好消息傳播得更廣更快,當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在一起時,人們更願意傳播壞消息。謠言的傳播往往是一件事首先使人感到迷惑,繼而產生好奇,隨即因好奇而引發猜測,在猜測中自覺不自覺加上主觀臆想的成分,於是越傳越離譜,到後來完全走了樣……人們相信謠言,有時是因恐懼,有時是因希望。

很多時候,謠言其實還是源於內心的不安,而又找不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權威,當這個社會不能給一個權威的時候,大家只能選擇相信謠言。甚至是權威越是肯定的,大家越是懷疑,權威越是否定的,大家越是相信。今天,這種「不相信」的情緒,已然滲透進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吃飯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鐵路行業解決買票難的能力和誠意,上醫院不相信醫生沒有給自己多開藥,打官司不相信司法會保持公正……縱觀近年來的網路熱點事件,只要是涉官、涉權的都會出現這個規律:不信不信就是不信。老百姓已經變成了「老不信」。

謠言是如何有市場的?一方面是由於官方總是極力美化和遮蓋醜聞,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傳統習慣,家事大多喜歡報喜不報憂。而政府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也選擇了只公布好的那部分,而直接「屏蔽」掉負面消息的那部分,久而久之政府的公信力逐漸下降,人們反而更容易相信那些不怎麼靠譜的小道消息。在信息匱乏的情況下,人類總是習慣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另一方面,老百姓最大的報怨在於,官方的消息總是不及時。一旦突發事件,老百姓總像是《水滸》中的武大郎一樣,作為最大的受害者,卻總是最後一個知道真相和姦情。讓老百姓更受傷的是,官方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公布真相,而是如何粉飾太平,想著怎麼樣減少負面影響,怎麼樣讓「美化」負面消息。

其實,謊言才是最大的魔鬼,會讓政府更加尷尬和難堪。比如,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前蘇聯當局隱瞞實情只說是火災。直到事故20週年時,戈爾巴喬夫承認切爾諾貝利是壓倒蘇聯最後一顆稻草。歷史事實證明,在災難面前,謊言是最大的魔鬼。因此要徹底粉碎謠言,就必須要徹底公開公共信息,讓其處於透明狀態。要相信老百姓對真假信息的分辯能力,讓謠言最終止於智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風清揚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