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3月23日訊】赴美上市,馬雲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在經歷了與港交所一年談判後,16日,阿里巴巴宣布正式啟動上市事宜。儘管該公司尚未公布具體的上市時間和交易所,但有知情人士透露,阿里上市項目命名為「阿凡達項目」,最早可能在三季度實現IPO,阿里或成美國最大的IPO。但這條消息公布後,也被網際網路業內的一些評論人士所質疑,馬雲是真的打算在美國上市嗎?
事實上,赴美上市一直是阿里IPO的B計畫。因為美國不是阿里上市的最佳選擇,美國對阿里的最主要吸引力之處來自對控制權的保證。美國二級市場的「雙股權」制度可以支持馬雲以及阿里管理層,在控制權上佔有更多席位。但美國監管較香港來說更為嚴格,如果選擇美國上市,阿里財務問題恐怕難以或者不願按照要求釐清,而且還涉及長期的信息披露和財務審計。
而且在美國上市,便得遵守美國的遊戲規則,為了保證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美國對於上市企業信息披露的門檻很高。美國投資者常提集體訴訟,如果選擇在美國上市,阿里巴巴將遭遇來自兩方面的集體訴訟風險。不僅阿里巴巴的外部中小投資者可能會起訴阿里巴巴,雅虎的股東也會因當年的支付寶事件起訴阿里巴巴和馬雲。而且一旦阿里旗下網購平臺淘寶網銷售的產品,其貨源、品質及知識產權鬧出的糾紛,隨時成為投資者追究公司披露責任的源頭。
此外,這兩年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的信譽並不好。美股市場對中概股的估值都嚴重偏低,阿里巴巴即使去美國上市,能否賣出高市值也是個未知數。如果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不一定會像在香港那樣獲得較高的估值。但問題是,阿里巴巴要想進一步贖回雅虎手中的股份,必須在2015年12月前上市,而且要以較高的市值上市(高於雅虎收購價的110%),否則雅虎將依然佔有阿里巴巴20%以上的股份。這顯然是馬雲不願看到的。因此到美國上市仍是馬雲非不得已時的選擇。
馬雲的矛盾在於,一方面要求阿里巴巴能在一個市場估值友好、監管政策放鬆的資本市場上市;另一方面,他又要求能夠憑藉7.5%的股權獲得阿里巴巴100%的控制權。香港能為馬雲提供前者,但他可能會失去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美國能夠為馬雲提供控制權,但卻需要以前者為代價。實際上,阿里巴巴上市並非錢的問題,阿里巴巴並非欠缺資金。馬雲考慮更多的是如何保持公司的控制權。
而對於港交所來說,之所以面對阿里如此大的一塊蛋糕卻不放棄原則,在於,香港證監會則擔心上市公若果實施合夥人制及雙重股權結構,將令少數公司高管擁有太大的投票權,削弱普通小股民的利益。證券市場強調的是同股同權,同股同利,強調保護中小股東。不是阿里巴巴市值高,就可以不遵守現行規定,一旦為阿里開先例後,往後新股是否也可同樣享有特權。同時放行後,對已上市公司又是否公平。
倒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埃里克·戈登(Eric Gordon)說得更明確一些,表現出難得的清醒。他說:「阿里巴巴向美國提交申請文件可能是為了向香港監管者施壓,以便讓阿里巴巴獲得它期待的公司治理結構。這是一種經典的監管套利行為,向美國提交文件只是為了威脅香港。」的確,到現在為止,美國上市計畫只是阿里巴巴單方面的決定,公眾既沒有看到正式提交申請,也沒有看到財務細節被披露,相反倒是一些其他的信息出來不少。
業內有分析人士指出,一般的公司要上市,都會提前和投行做對接,事情做得差不多了,直接向SEC提交文件,然後由媒體披露出來。阿里巴巴上市,卻把這個過程弄反了,先通過媒體披露出來,然後再找投行,至於正式上市文件的提交,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清楚會在什麼時候。其實,誰也不傻,你向SEC提交的正式上市文件,沒投行點頭是不行的吧,何必本末倒置。
還有人反覆推敲阿里宣布上市的文案,稱其中有很奇怪的一句話,「未來如果條件允許,將積極回歸參與國內資本市場,與國內投資者共享公司成長。這話要是真的,無疑是在說,我們在美國上市還八字兒沒一撇呢,就已籌劃好在美國上市後退市回歸國內市場的準備了。」如果真如該評論人士所判斷,馬雲這一次仍然玩的是太極推手。要用赴美上市的新聞輿論壓力逼港交所就範的話,有多少人已經中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