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國私人資本趨勢:出走(圖:GettyImages/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01月02日訊】中國私人資本大量投資海外,成為2013年末英文媒體的關注點。如果將國內富豪投資、移民等結合起來看,可預見中國私企2014年的趨勢仍然是「出走」。
*中國海外投資「第二波熱潮」的新特點*
2013年中資海外投資,被外媒稱之為「中資海外投資第二波熱潮」,有兩大特點已被觀察者注意到,還有一個內在特點則被忽視。被注意到的兩個特點簡括如下:
特點之一,是私營資本成為「第二波熱潮」的主力,投資熱點也不再是「第一波熱潮」中被青睞的資源性產業。地產項目、製造業成為「第二波熱潮」的重要選項,地產投資往往以黃金地段為標的,而製造業的收購中又以品牌和技術為目標。
《經濟學家》10月26日在「中國對外投資:第二波中國是不是到了洛克菲勒中心時刻」一文中,將這一輪投資稱為「中國資本對紐約發動的奇襲」,列舉了復星國際以7.25億美元收購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綠地集團斥資50億美元收購布魯克林的大西洋廣場地產項目。該文以三菱收購曼哈頓地標建築洛克菲勒中心為例,比較了上世紀末80年代日本的「收購美國」,認為與日本公司的買價昂貴不同,中國投資者的交易價挺合理。《華爾街日報》則報導了浙江科爾集團投資2.18億美元,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不遠的蘭開斯特縣建紡織廠。
特點之二,中國海外投資正由窮國向富國轉移。中國海外直接投資中,對富國投資的比例從2002年的1/10猛漲到去年的2/3。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13年1-11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802.4億美元,較2012年的625億美元同比增長28.3%。其中,對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歐盟的投資分別實現685%、232.2%、109.3%、89.9%的高速增長。
請注意,這與中國富豪的投資移民選擇方向幾乎一致:據報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三國聚集了約80%的中國投資移民。美國移民局發布的報告稱,2011年共有2969名中國公民申請了投資移民簽證,平均每天就有8名中國公民遞交申請。
特點之三,這波投資熱潮的是上半年冷、下半年驟熱。2013年9月,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額僅為276億美元,在境內的資產收購規模為616億美元。商務部數據稱2013年1-11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為802.4億美元,其中526億是7月之後的5個月內增加的。
就在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境內資產收購的興趣還遠大於對海外資產的興趣,這5個月當中發生了什麼,導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驟增?
*中國私企的利壞消息迭出*
2013年下半年以來,發生了好幾件事情,引起中國私營企業家的嚴重焦慮。
第一,2013年7月湖南私營企業主曾成傑之死,引發私營企業家對財富和人身安全的深切焦慮。
曾成傑走的是官商結合道路,他曾擁有的輝煌,因當地政府鼓勵民間融資而造就;他的鋃鐺入獄,是因為其靠山下臺。在失去了政治保護傘後,曾成傑迅速變成「罪大惡極」之人,其幾億資產不明不白地人間蒸發。我在「天堂與地獄:中國政商結合的路徑指向」一文中,分析過這種官商結合的歷史宿命。
曾成傑之死,導致了中國一場圍繞政商關係的討論。《21世紀經濟報導》甚至以「王石談曾成傑案感嘆兔死狐悲:在商言商 是禍躲不過」為題做過報導。該文稱,圍繞曾成傑案情,中國企業家們開始思索自贖與自救。
女企業家王瑛在這輪討論中的發言很重要,她將中國企業家的生存狀態歸為三類:與狼共舞(與地方政府合作合謀分享利益);用腳投票選擇移民或者離開中國;在權力經濟的格局下去尋找市場、探尋市場空間。而在這三種選擇中,「真正能夠還抱有希望,去努力爭取企業的市場空間的,已經不多了。」
此後,儘管總理李克強後來做了不少工作,不斷宣傳國務院在研究部署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例如9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主題是聽取民間投資政策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匯報,為民間投資參與市場競爭「鬆綁開路」 ,但仍然無法緩解私營企業家的集體焦慮。
第二,國內外投資界對中國通脹的預期,成為中國私企出走的經濟考量。
從今年7月以來,投行業必看的《華爾街日報》經常刊登各種有關人民幣貶值的消息。這倒不是《華爾街日報》有意為之,實在是因為中國不可能將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這種奇特的局面再勉強維持下去。加之中國房地產泡沫虛高,破裂只是遲早之事,在國內沒有好的投資機會之際,將大筆資金轉向海外置業,既可以讓資金避險,還可以找到盈利機會。
第三,規避政治風險。
對於私企來說,對外投資一直是最方便且最受目標國歡迎的移民方式。中國富人的移民潮,早已是近幾年國內討論的熱點話題。《2012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已達102萬人,其中億萬富豪超過6萬人。調查顯示,大多數富豪已將孩子送至海外留學,16%的富豪已移民或者在申請中,44%正在考慮移民。在問及移民的動機時,富豪們提到的原因包括孩子在國外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擔心內地政治經濟變化影響自己的資產安全,以及希望退休後過更好的生活等。由於宣傳部門要求媒體報導時「要盡最大可能淡化政治因素」,胡潤報告中未被國內媒體報導的其他原因包括,內地缺少足夠的法律框架導致灰色區域太多、投資環境惡化等。但是,只要仔細思考,就會明白能夠讓中國富人「資產安全」受威脅的,絕對不是社會底層的仇富情緒,而是政治環境。
必須提到的是,2013年李嘉誠大規模向海外投資,對中國私企起了強烈的示範作用。最近毛澤東120冥誕中毛左的狂歡,雖然有少數私企老闆表達了擁毛熱誠,但在更多的私營企業家當中,引起的只會是恐慌感。
*對私企「出走」的利弊分析*
對私營企業家的集體「出走」,中國人褒貶不一。《環球時報》在兩年多時間內的態度變化耐人尋味。
2011年11月1日,環球網以「六成千萬富豪選擇移民,該如何應對」為題,做了一項的在線調查。結果是:6563名投票的網友中,有79%主張政府應「加以限制」,以防止國內巨額財富的外流。該調查還引用北大一教授的評論,指責富豪移民,說富豪們只考慮了個人因素,不管國家大局,沒有起到「先富」的帶頭模範作用。這些人的財富受惠於改革開放政策,也是廣大員工努力奮鬥創造的,如此卷挾而去,缺乏道德,影響相當惡劣。2013年12月31日,《環球時報》在「2013,中國海外投資井噴年」中評說,中國對外投資的第二輪熱潮,是「從尋求資源的國有企業轉向尋求市場和創新、勤儉持家的私營企業,這是一個積極跡象」,在中國債臺高筑之際,此文居然認為中國資本大量外流是件好事,完全不提及私企「出走」後面暗含的政治離棄。
當然,對中國的私營企業家來說,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資本自由流動更是他們的權利。但是私營企業家們的「走」,帶走的不只是財富,更意味著促進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在流失。過去幾年,在中國的私營企業家當中,已經出現為數不多、自我定位為「公民企業家」的人,他們熱心公益,開始考慮並強調自由言說的權利,用自己的方式在促進社會進步。其中走得最遠的王功權被當局抓捕,雖然暫時讓這些不想做犬儒的私營企業家噤聲,但我相信這種沉默不會是永遠的。他們在推動和參與中國社會轉型中所起到的作用,與公共知識份子的作用同樣重要。在未來關鍵的十年中,這些人的離場,對中國將是重大損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