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印度大學生為什麼遠勝中國

 2013-12-14 09: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2月14日訊】同樣一個印度,去過的人,有些看到了其基礎教育的落後,有人則看到了其高等教育的先進。凡在印度留過學的學生,對印度大學生的印象都頗為深刻,更有甚者強調印度大學一、二年級學生的綜合水平和綜合素質可能要超過中國碩士畢業生。話雖刺耳,但他們拿出的論據卻很難反駁:一是中國如今的教育對傳統重視遠不如印度;第二,印度近代以來的教育模式受英國影響甚大;第三,印度有極為開放的媒體,讓學生自由獨立的思考。

仔細想想,這三點的確是中國教育所欠缺的。比如說傳統文化的因素,由於受婆羅門教的影響,印度的教育一直沒有放棄宗教精神的培養,早期的學生主要是學習《吠陀》,後來教育內容又增加:語音學、韻律學、文法學、子源學、天文學、祭禮等六科,內容基本是以神學為核心的知識範疇,直到今天,印度的宗教經典仍然被推崇,還可以供新一代的人們去思考,系統地引領學生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進行全面的思考。相反,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溫、良、恭、儉、讓的內涵到外在結構,如書香門第、鄉校私塾、各式書院都在數次運動中被反覆踐踏破壞,新一代的學生基本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土壤。

英國對印度教育的影響噹然是全方位的,早在1835年,時任國民教育委員會主席的麥考利便主持起草了一個教育備忘錄,稱英國政府的教育政策是促使在印度人中間推廣歐洲的學術和科學,目的在於造就這樣一類人,他們具有印度的血統與膚色,但卻具有英國人的道德、才智、見解和情趣,並且希望受過英國教育洗禮的人將其傳遞到一般平民百姓之中。英國當局隨後承擔其印度龐大的公用教育事業開支。1857年,印度以倫敦大學的模式建立大學,以前私人創建的各種學院隸屬於這些大學,附屬學院制產生。到19世紀末,由於補助金制度的實行,以及政府對高等教育推行「放任政策」鼓勵個人、非政府或民間辦學,私立學院發展很快,它們與公立學院在大學匯合成統一系統。獨立後,印度政府依然鼓勵民間辦學,對高等教育採取「開放政策」,私立學院得到大力擴充。

印度大學進行徹底的英語教學更是中國大學無法比擬的,印度學生不必出國便可掌握一門流利的英語,他們繼續進入歐美名校深造沒有任何障礙,無論是科學技術各個層面看,還是從獲取最新的知識信息看,印度教育都能讓學生與全球無縫對接。而中國49年之後的教育受蘇俄影響極大,基本上是仿照落後的工業化教育模式,絕大多數學生在語言上也不過關,跟世界接軌有困難。

印度新聞是高度自由,任何人都可以辦報、辦出版社、辦電視臺,任何人都可以在家裝衛星電視。印度有5、600種以上的報紙,每天用100種以上的語言發行,其中有150種是大型報刊。許多報紙都有100多年的歷史。譬如《印度時報》就是1838年創立的,一直出版到今天。報紙全部為私營,但電視臺分為國營、私營和合資3種類型。沒有真理部,沒有一言堂,印度大學生們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對立的觀點,不同的思想能夠讓學生持續深入爭論,而不是單向度的思考問題。這樣的環境造就的學生無論是思想成熟度還是人格健全度,顯然要遠勝封閉的中國學生。

雖然印度教育存在發展不平衡,有過分重視高等教育而輕視初等教育的傾向,但是其高等教育的質量的確要好於中國的高等教育。對於歷來看不起印度的中國來說,值得反思。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