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生活是學語言的關鍵(組圖)

 2013-11-01 15: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1月01日訊】對艾力克斯與李詠嫻的印象,是他們在銀幕前充滿朝氣、活力十足的模樣,從小接受美式教育的他們,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卻選擇讓孩子留在臺灣接受本土教育;這對美式模範夫妻,對於教養孩子的方式,自然地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獨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養最重要的課題。

「真實的社會就是充滿了競爭,出了社會沒有人會牽著你的手,慢慢教你;也沒有任何一間公司是‘大家領一樣的薪水、做一樣的事情,只求快樂就好’,到處都充滿著競爭,所以讓孩子學會獨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艾力克斯有感而發的說。

他描述,自己剛去美國念幼兒園的時候,半句英文都不會講,想和同學一起玩就要自己想方法融入;而父母親因為工作忙,也不會每天幫忙看功課,所以遇到功課不會寫也要自己想辦法。「生活就是要解決問題,如果永遠都有人在旁邊協助,那麼就永遠學不會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李詠嫻則是個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的認真媽媽,對孩子的學校課業與生活各種細節,她都盡心盡力關切。然而,艾力克斯卻希望孩子能有多一些的機會為自己負責,他認為如果父母總是在旁叮嚀與指導,那麼孩子就會因此養成習慣,反而失去自己領悟和摸索的機會。

「詠嫻很寶貝孩子,對孩子太溫和了,我會擔心兒子因此變得太軟弱」艾力克斯認為教養男孩的方式,應該是較為嚴厲的,「我覺得如果太寶貝男孩,養成他軟弱的個性,那以後就容易被同儕欺負,男孩就是應該堅強一點」他說。

「我很瞭解他的心態,但我覺得媽媽要訓練孩子堅強真的很困難!看到孩子就會想要保護他們,給他們幫助,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李詠嫻描述。

李詠嫻喜愛呵護孩子,發揮母性替孩子抵擋所有危險;而艾力克斯則希望孩子能有更多挑戰、磨練的機會。對於教養孩子,他們夫妻倆試著磨合出彼此都認同的方式。

中文與英文孰輕孰重?

雖然夫妻倆從小都在美國唸書,但他們卻選擇讓大兒子先在臺灣念全中文學校,打穩中文基礎。艾力克斯:「因為我們的英文強,中文不好,反而會擔心孩子中文也像我們一樣差,所以就選擇讓Ryder念全中文的幼兒園和公立小學。」

雖然在家裡他們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是雙語並行,但在兒子念小學一年級時,中文程度已經完全超越了英文能力。這時他們才發現,其實在臺灣這個全中文的環境下,並不需擔心孩子的中文能力。

「我們一直有個錯誤,擔心他的中文不好,但他生活在全中文的生活環境,所接觸的朋友使用的語言也都是中文,中文能力不可能會差的」艾力克斯說。李詠嫻也補充,Ryder會的中文字彙比英文多,所以在表達事情的時候,自然喜歡用中文講,且他認為自己是臺灣小孩,講中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時甚至不喜歡家人和他講英文。

在Ryder一年級暑假時,夫妻倆想替他報名美國的夏令營,這時才發現他的英文能力應該加強。李詠嫻解釋,美國的夏令營在報名時,會先測驗小孩的英文能力,希望至少具備與美國當地小學相當的英語能力,而Ryder的程度似乎有些不足。

有了這樣的體認,夫妻倆才開始幫兒子安排一些英文課程,強化他英文讀寫的能力,也因此對於女兒Makayla的教育規劃,做了不同的選擇。

「妹妹念的是雙語學校,可以兼顧中文和英文,她大約上了一年,英文的讀寫能力就超越哥哥了,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應該會讓Ryder上雙語學校」李詠嫻有感而發的說。

雖然如此,艾力克斯對於Ryder念的中文學校讚譽有加,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他會考量師生比重、學校的教學理念和硬體環境,而Ryder念的中文幼兒園是已成立20年的幼教體系分校,小班制的師生比例和新穎的硬體環境,讓艾力克斯非常滿意。

「那邊雖然沒有外語教學,但學校的教學理念我很認同,且學校氣氛就如同一個大家庭,Ryder在那裡學習很快樂」艾力克斯說。

孩子的教育規畫循序漸進

既然夫妻倆都是美國人,那麼未來會不會想讓孩子去美國唸書呢?艾力克斯與李詠嫻說,他們希望孩子在美國念大學,至於從小學到高中這個階段,他們還在思考該如何規劃。

艾力克斯說,原本是希望Ryder在國小階段把中文基礎打好,畢業後再轉到美國學校或是直接去美國唸書,但現在發現計畫似乎需要提前。

「因為越晚進入美國學校,所需具備的英語能力就越難,所以現在計畫讓Ryder四年級時轉入美國學校,那麼只需要具備美國當地小學二年級的英語程度,對Ryder目前的狀況來說比較容易一些。」

他也提到,現在要進入美國學校的競爭也很激烈,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會有一批來自各個私立雙語小學的學生,準備轉進美國學校和歐洲學校,所以那時競爭的人數較多,如果把規畫提前一些,困難度比較沒有這麼高。

西式教育鼓勵跳脫框限的思考

針對臺灣與美國教育方式的差異,李詠嫻認為美式教育比較傾向讓孩子有空間去思考,且也比較鼓勵孩子跳脫框限、發揮創造力。

「在美國,老師很鼓勵學生問問題,也很歡迎學生挑戰老師的想法,老師不一定永遠都是對的!而臺灣的老師比較習慣的教學模式,是一開始就給出正確答案,學生只要乖乖聽課就好」李詠嫻說。

她提到Ryder去美國夏令營的時候,因為在臺灣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課」的模式,一開始本來很害怕舉手發問,李詠嫻在發現這種狀況後,不斷從旁給予鼓勵,而當Ryder鼓起勇氣問了第一個問題後,就像開了竅似的,不斷聯想到其他問題,變得很融入課程,也更有學習熱情。

李詠嫻說,Ryder回到臺灣和他們分享學習心得時,興奮的說:「美國和臺灣不一樣耶!老師不給我們答案,而是會問我答案是什麼?要我自己去想去思考!」Ryder這才發現,原來上課不只是聽老師講而已,還可以分享很多自己的想法。

除了教學模式的差異外,李詠嫻也提到臺灣小學的功課似乎比較多,且小學一年級就要考試,在美國比較沒有考試。「我的夏威夷朋友聽到Ryder小學一年級就有期中考和期末考都覺得好驚訝!」

她回憶起自己在美國念小學的情形,下午兩點半放學後,幾乎全是玩樂的記憶,所以看到孩子現在唸書要準備考試,難免覺得心疼。針對這點,艾力克斯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雖然美國的考試相對來說比較少,但並不代表在那邊唸書就比較輕鬆,因為美國是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比較。

當孩子犯錯先判斷行為動機

問及當孩子犯錯時,會用什麼方式處理?艾力克斯說,他會先確定孩子有沒有能力理解事情的對錯;再判定孩子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最後才會衡量適當的處罰方式。

「舉例來說,如果一歲前的孩子打翻碗筷,只是因為想聽到碗筷掉到地上的聲音,或是想觀察大人的反應,這時如果大聲喝斥孩子的行為,只會讓他把‘打翻碗筷’和‘大人大吼’這兩件事情連結,孩子並不會瞭解自己哪裡做錯了,在這種情況下,大人應該要有耐心的引導說明,才是正確的方式」艾力克斯認為要先觀察孩子的行為模式,再來決定要怎麼回應孩子犯的錯。

李詠嫻提到,兩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所以教養的方式也會有些差異。哥哥比較敏感內向,大人只要稍微責備,他就會害怕而不敢再犯;而妹妹Makayla比較活潑,也比較有自己的堅持和意見,有時根本也不把大人的生氣當一回事,所以就要想辦法用其他方式來引導她。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也在學習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不斷地成長、變化,隨著孩子在不同時期的特質,學習與他們和平共處的方式,其實是很有趣的過程」艾力克斯語氣中,流露出為人父親的喜悅。

從相識、交往到走入婚姻,李詠嫻與艾力克斯用愛築起一個令人欽羨的甜蜜家庭,在不同文化的衝擊下,他們試著找出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與教育規畫。面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他們展現出為人父母的殷切期盼,在養兒育女的路上,與孩子攜手共同成長。

来源:BabyHome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