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吉安出人才 狀元進士最多城市

【看中國2013年10月26日訊】中國古代文科進士數量最多城市排名

一、江蘇蘇州:

這個城市不用細說,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科技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僅明清兩代蘇州進士792名,昆山271名,太倉208名,吳江180名,常熟366名。蘇州進士名人:范仲淹、範成大、錢謙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狀元)。

二、浙江杭州:

文化僅次於蘇州的地方,但進士數量不會少於蘇州。明清進士1034名,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杭州進士數量肯定最多。杭州進士名人:沈括、于謙、袁枚、龔自珍。

三、江蘇常州:

據說古代人才數量排名中國第四。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文科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數字不包括常州的屬縣。趙翼,陽湖人(今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原先在殿試時本來排在第一名,陝西王傑第三,但乾隆認為江南的狀元太多,而當時正對西北用兵,需要重視西北,陝西從未有過狀元,所以兩人試卷對換,王傑成為清代唯一的陝西籍狀元。雖說狀元與探花相去不遠,但從此兩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王傑青雲直上,趙翼卻諸事不順,最後只當了個兵備道,他後來遂辭官主講安定書院,精研詩文、史學,成為一代詩文家、詩論家、史學家,有《甌北集》。

四、福建福州:

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五、浙江紹興:

據歷代府、縣誌書《選舉》進士名錄輯錄,僅紹興市區及紹興縣就有1216名,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紹興進士名人:賀知章、陸游、蔡元培。

六、江西吉安:

歷代進士約3000名。其中廬陵縣(今吉安市區)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泰和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140名、3名、204名、11名;吉水縣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名、202名、20名、217名、22名,安福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進士分別為110名、5名、169名、40名。吉安進士名人:歐陽修(省元,即會元)、文天祥(狀元)、楊萬里、解縉。

七、浙江寧波: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縣進士693名,余姚436名。余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進士出身,其父王華為明成華十七年(1481)狀元。創建「天一閣」藏書樓的範欽,鄞縣人,也是明代進士。

八、福建莆田: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九、福建泉州:

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

十、安徽徽州:

2000名左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據光緒歙縣進士許承堯《歙事閑譚》,僅清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的248年間,歙縣本籍、寄籍進士就有290多名;休寧本籍、寄籍文科狀元16名。

十一、江蘇無錫:

明清無錫(含錫山、惠山、崇安等市區)進士400名,宜興240名,江陰曆代文進士415名,以上數字說明無錫為何能進入排名。

十二、浙江溫州:

據《溫州市志》卷十四「人物表錄」統計,有文進士1583名,其中原永嘉縣(含今鹿城、龍灣、甌海)文進士636人,樂清文進士177人,瑞安文進士298人,原平陽(含今蒼南)文進士392人,泰順文進士58人,文成文進士15人,玉環縣(含今洞頭)舊屬溫州,文進士7人。此外,還有宋代上舍釋褐88人,宋代特奏名進士58人,元代特奏名進士1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狀元王十朋,樂清人,抗金主戰派,清正廉潔,有關於他的戲曲《荊釵記》。

十三、其它進士較多城市:

1、江西南昌:宋代進士數字不詳,明清進士598名,估計總數不少於1000名;

2、福建建甌:據說有1107名,主要是宋、明兩代出的。

3、北京:由於明清兩代是國家中樞所在,所以有775名文進士,考慮到唐、五代、遼、金、元幾個朝代也有科舉,故北京可能有接近1000名進士。

備註:

1、宋朝有允許「附試」的「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貢於鄉而屢絀於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遇皇帝「親策士則籍其名以奏,逕許附試,故曰‘特奏名’」。即解試合格而省試或殿試落第的舉人,積累到一定的舉數或年齡,由禮部特予奏名,直接參加殿試,分別等第,並賜予出身或官銜。如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五記載:辛未,帝御射殿,放合格特奏名進士胡鼎才第二百四十八人,武舉正奏名陳鄂等五人,特奏名潘璋等二人。是歲,始依在京舊制,分兩日唱名,自是以為例。

2、上舍釋褐指因成績優等免去部分考試環節而授官的太學上舍生,也是宋代的特例。

3、溫州進士多數是宋代考中的,有1371名,宋代之後很少,而溫州進士名錄主要來自地方志書,甚至宗譜,是有水份的。當然其它城市也存在這種情況。
4、本文中各城市進士的統計數字可能與其它相關統計不符,如又有資料顯示泉州歷代文進士2314名,鑒於歷史資料的不完整性和複雜性,這個排名不能完全說明進士數量多少與先後,請勿見怪。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