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和蘇軾的茶事(圖)

【看中國2013年10月20日訊】作為宋代的文壇宗主,蘇軾對於當時的流行時尚——烹茶品茗也情有所鐘,並寫下了許多論述茶的詩文,對茶事頗有研究。蘇軾與茶結緣,是25歲在陝西鳳翔為官的時候。《觀林詩話》中載,蘇軾十分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後來他常遣人去取水,為了不致遭人阻攔,他把一塊竹片剖成兩半,一半交由寺僧保管,另一半由取水的使者持為信物,並將之戲稱為「調水符」。

《高齋漫錄》中載,司馬光和蘇軾有一次談論茶與墨的特性,司馬光說:「茶和墨正好相反,茶要白,墨要黑;茶要重,墨要輕;茶要新,墨卻要陳。」蘇軾答道:「其實茶和墨也有許多相同點,譬如茶和墨都香,這是因為它們的德性相同;兩者都堅硬,因為它們的操守相同。這就像賢人君子,雖然彼此的脾氣性格不一樣,德行卻是一致的。」司馬光笑著表示贊同。

從這一情節也可看出,宋代的茶藝不僅與今時迥然相異,和唐代也有所不同。蘇軾在《和蔣夔寄茶》一詩中云:「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描述了他的妻兒不懂茶道,用姜和鹽烹茶的一段生活情節。唐代詩人薛能《茶詩》云:「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唐代的人煮茶,多用姜鹽添味,蘇軾的妻兒遵循古風烹茶,方式與當時流行的烹茶手法截然不同。宋初流行的點茶法是把茶葉碾成細末,水煎至初沸、狀如蟹眼,然後沖泡,衝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味道方美。對此,蘇軾在一些茶詩中也有過生動的情景描寫:「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臨風飽食甘寢罷,一甌花乳浮輕圓」。

蘇軾一生中宦海浮沉,經歷過無數貶謫,也享受過常人難有的禮遇。宋人王鞏在《隨手雜錄》中雲,蘇軾在杭州任上時,有一天有內使前來宣旨,走的時候,蘇軾在望湖樓上為之餞行。可是內使卻磨磨蹭蹭地不肯動身,還對一同前來送行的監司等官員說:「我不急著走,你們可以先回去。」等到諸人走後,內使悄悄對蘇軾說:「我出京時,皇上讓我跟皇太后辭行後再回來。我依言來到皇上處,他把我帶到一個櫃子旁,取出一件東西,吩咐我密賜給你,不准讓任何人知道。」內使說完,把宋哲宗賜給蘇軾的東西取出。蘇軾接過一看,原來是一斤貢茶,封口還有宋哲宗親筆所書的封條。

蘇軾62歲時被貶至海南儋州。《曲洧舊聞》中載,蘇軾貶居海南儋州期間,與客人談論天下美食的排名,蘇軾在一張紙上寫道:「以同州的羊羔,灌以杏酪香梗,一同蒸得酥爛;此外,蒸子鵝,吳興的廚子所斫的松江鱠味道也不錯;吃飽後,用廬山玉帘泉水,烹曾坑斗品茶。然後解衣仰臥,讓人在旁邊朗誦我的《赤壁前後賦》。」由此可見,人生的多舛,仕途的坎坷,並沒有使豁達的蘇軾失去生活情趣。

晚年的蘇軾,也非常注重茶的養生效果。他在《仇池筆記》中論茶說,人們平時用茶來除煩去膩,有時候不注意方式,反而對身體有損。蘇軾自己總結出了一種以茶養生的方法: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不將茶水吞嚥下肚,這樣既可解除煩膩,又不傷脾胃。漱口的時候,塞在齒間的菜屑肉末也被茶水一併漱掉,因此無須剔牙,對牙齒也有好處,長此以往,牙齒會更為堅密。蘇軾最後說,用茶漱口,應當是用中下等的茶,好的茶葉難得,則用以泡茶,幾天喝一次,對身體大有裨益。品茗如品人生,這時候的蘇軾,大概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與茶洽合的境界。

本文留言

作者琇普網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