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30日訊】以促進收容廢止著稱於世的許志永博士,因為發起「新公民運動」而被捕。以編輯《歷史的先聲》著稱於世的學者笑蜀,為營救許志永到北京活動,又被強行押送回廣東。加上早些時候一些人上街,公開提出要求官員財產公開的訴求,也紛紛被關押。可見,官方已經把日益覺醒的中國公民視為勁敵。
除這上述已經見諸傳媒的現象,還有一些事尚未被媒體曝光。比如有個名叫李英強的湖北青年,在著名教育家劉道玉的支持下,發起了名叫「立人大學」的暑期遊學活動。去年暑假,他邀請劉瑜、熊培雲、秋風等知名學者赴湖北講課,這些學者為理想主義精神所感動,自掏旅費,義務講學,來自各地的幾十位大、中學生前往參加,切磋學術,他們不論在學業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有很大收穫。這項活動,被《南方週末》報導後,引起了各界的關注。
今年暑假,他們又想在北京、上海舉辦新一期活動。各地在校大、中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報名,以競爭的方式取得資格,從不同省市相約來到京、滬,以食宿自理,自籌集少量租賃場地費用的方式,請知名學者輪流授課、研討,同時還組織學術文化社團的交流活動。參與的學生們一個個很有朝氣,充滿了正能量。
但官方卻把這種自發的求學活動視為潛在威脅。他們通過行政系統,分別找立人大學邀請的大學教授們談話,不許他們為之義務授課。有的教授怕穿小鞋,只好謝絕立人大學的邀請。有的教授則義正詞嚴地說,我講課的內容光明正大,完全可以公開,而且不收一分錢講課費,除非你們把我抓起來,或者邀請方取消活動,否則我一定要去講。經過這樣的博弈,立人大學在北京的活動計畫總算基本實現,在上海的活動計畫則被攪黃了。
中國的教育、學術、文化的資源過多地聚焦在特大城市,北京和外地形成了巨大落差。一些外省城市和高校,甚至沒有處在學術前沿的學者。如果一個青年的求學生涯始終在偏遠的外省度過,可能直到大學畢業甚至研究生畢業,都得不到一次感受思想文化前沿的機會。網際網路的誕生,固然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北京和外地的信息落差。但網上的交流,畢竟不能完全代替面對面的交流。一些思想、感情的溝通,在網際網路上是無法實現的。所以,立人大學組織的暑期遊學的方式,頗受求知慾旺盛的青年學生的歡迎。但當局連這樣的自發求學活動都不能包容,可見其心胸之狹隘。他們的理念,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圭,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切不在執政黨直接控制下的活動,都有敵對嫌疑。這種邏輯,必然導致整個社會都成為提防的對象。然而,公民社會的發育,畢竟是當今人類文明的潮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誰把公民的正當追求當成洪水猛獸者,最後被淹沒的將是他們自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