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12日訊】2013年屬於東方的七夕情人節就是明天,國歷的8月13日,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在農曆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七夕祭拜
七夕節之前,少女少婦們事先約好主祭人家,大家分攤採購供品,並於節日的前一天齋戒沐浴。七夕當晚在庭院前擺好供桌和各式祭品,然後輪流在桌前對著天上的雙星焚香禮拜,並且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主要祈求長得更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則希望早生貴子或能得丈夫與公婆的寵愛。有的地方對夜空禱誦「乞巧星,智慧星,誰望見,會聰明。」如果這時有人看到織女星,便即已向織女乞到了智巧,今後會像織女一樣奇能百巧。
卜巧遊戲
唐宋諸朝以來,無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流行著許多乞巧遊戲。明朝以來,民間流行「丟巧針」,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晒日中,空中的微塵便會於水面產生一層薄膜,把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此時便需全神貫注觀看水底針影,若呈現如花朵鳥獸的影子,則投擲者便「乞得巧」,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
結綵縷穿七孔針
此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就流行的乞巧遊戲。根據資料所示,七孔針大概是針尾有七個針孔,七夕節時讓婦女把彩線穿過它的針孔,穿得快的表示乞得巧。這種「乞巧針」平時是不能用來縫衣服的。元朝時也有穿九孔針的,最先穿完的人「得巧」,遲的人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至今在中國南方,七夕節婦女在祭拜織女時,仍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們給每人一根線和一枚針,讓她們同時穿引,穿得快的算是乞到了靈巧和智慧。
香橋會
在江南一帶,每逢七夕節都要過一年一度的「香橋會」。香橋是以祭神用的香粉搭成之橋,所用材料均由香客所獻。橋身長約4-5米,寬約0.5米,全橋以香搭成,亦以各種顏色的毛線組成橋上欄杆的裝飾。橋的正中,放滿了由各家各戶送來、以檀香包堆砌而成的香亭。香橋會一般要持續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時候,香燭點燃焚化,火光映天,馨香瀰漫,象徵著人們對牛郎織女追求幸福與堅貞愛情的支持,人們想像著牛郎織女已經走過自己獻贈的香橋相會了,也就懷著極大的滿足,盡興而歸。
食巧食
民間祭拜後,一般將供品中的一半投於屋上給織女用,餘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餃子、餛飩、麵條和油果子等為節日食品,統稱為「巧食」,吃的時候人們還多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遊戲。
食瓜果
古人相信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裡就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還盛陳「酒、脯、瓜果、菜於庭中」。瓜果中有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乾果。河南新鄉一帶則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餅或糖烙餅,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麵條湯供奉織女,以祈求「織女送巧」的願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