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價格的驅動因素其實不是中國

【看中國2013年07月25日訊】毋庸置疑,過去十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其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中國的經濟規模在短短七年之內便翻了一番,而在13年之內更是增長至三倍。

在如此驚人的經濟擴張下,中國開始以驚人的速度進口大宗商品。據總部位於加拿大的全球宏觀經濟研究與投資策略諮詢服務獨立提供商博程研究公司(BCA Research)收集的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僅為7,000萬噸,而如今其鐵礦石年進口量已達7.63億噸,增長了九倍多。銅進口量也出現急劇增長,從2000年的160萬噸增長到如今每年400多萬噸。

至於石油需求,17年前中國還曾經是石油淨出口國。而如今卻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每天平均進口540萬桶石油。

這就是如下觀點得到廣泛接受的原因所在:亞洲巨人中國在過去的十年裡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而如果中國是大宗商品此輪繁榮背後的驅動因素的話,那麼由此而得出的假設便是,中國放緩但仍然健康的經濟增長將會對大宗商品價格造成阻力。

研究結果質疑這個假設

據博程研究公司全球投資策略部首席策略師趙晨(Chen Zhao,音譯)認為,最初那個「令人吃驚的觀點」實際上可能並不令人吃驚。這位分析師表示,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同時中國的工業大宗商品消費量顯著增長這個事實,可能只是造成了「中國是大宗商品此輪繁榮背後主要推動力的假象。」

試想,自過去十年之初經濟呈現大幅增長態勢以來,中國一直在以驚人的速度持續進口大宗商品。自2007年以來,這個亞洲巨人的鐵礦石、銅以及煤炭的年進口量分別增長了1倍、0.5倍和5倍。

博程研究公司表示:「中國的大宗商品進口量明顯反映了其經濟規模。所以,即便其經濟增長速度已有所放緩,但中國大宗商品需求的絕對水平仍然年年創出新高。」

大宗商品價格的真正推動因素是什麼呢?

如果不能把大宗商品價格疲軟完全歸因於中國的需求變化,那麼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數據證實了博程研究公司「長期懷疑過去十年以來大宗商品的牛市主要反映了美元持續下跌」的看法。

這並不是我們第一次經歷這種現象。在1990年代,美國經濟蓬勃發展,美元堅挺,同時大宗商品價格疲軟,油價跌至每桶10美元的歷史最低水平。

如今,幾十年前尚沒有任何全球足跡的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現在正在以比發達國家更快的速度增長。這些新興國家擁有年輕而且不斷增長的人口,而且人口正在向城市遷移,變得越來越富裕,消費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本文留言

作者Frank Holmes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