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克強經濟學」難以應對的挑戰(組圖)

 2013-07-24 06: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令部分經濟學家擔憂中國經濟是否將面臨崩潰

【看中國2013年07月24日訊】本屆政府組建伊始,中國的金融市場就給它來了一個下馬威:資金市場一度突然出現貨幣流轉困難、銀行間拆借利率高漲的局面;隨後的經濟數據表明,前兩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均低於人們的預期;長期賴以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出口在六月份也出現了負增長的局面;世界上主要的投資銀行和金融機構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也都不太看好,「看空中國」似乎成為市場的主旋律。

根據新總理李克強的一系列講話和中央政府對經濟增長滑坡、金融市場緊張、人們信心不足等危機的應對措施,有人將中國新政府的政策組合歸納為:不再利用財政手段刺激增長減速的經濟;在貨幣政策手段上慎用擴張手段或者稱之為「去槓桿化」;還有側重於下放政府權力以便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的行政體制改革。有人將這些政策組合冠之為「克強經濟學」。

其實,現在就強調本屆政府與上幾屆政府的政策區別還為時尚早。其一,類似的政策組合在朱鎔基時代和溫家寶時代都使用過,因此談不上是新政府的獨創。其二,在實行類似的政策之後,為了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朱、溫內閣都放棄了這一政策組合,轉而追求其他的擴張性的政策組合。李克強內閣剛剛開張四個月,很難說能夠一慣地執行這一政策組合。實際上,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李克強近來已經開始公開談論能夠容忍的增長下限了。


強勁的人民幣令中國外貿出口受挫

經濟挑戰

在目前的形勢下,與其熱衷於命名什麼「xx經濟學」,到不如仔細分析這一屆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這樣可能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實惠。

李克強內閣所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在經濟增長減速的情況下應對仍然巨大的就業壓力。中國朝野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過去那種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狀態,其中既有環境因素、經濟增長質量的因素,還有國際形勢變化的因素。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增長速度減緩的時代,中國社會、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必須適應這個變化。

問題是,中國的城市就業人口仍然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左右,還有大量的農業人口等待向其他行業轉移,城市中的青年失業率也成為各級政府的一個巨大壓力。如何實現適度增長甚至低增長形勢下的就業增長,這是中國政府需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說到底,增加就業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經濟增長只是一個中間目標,是實現最終目標的手段。

新政府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如何在財政減收情況下應對社會經濟成本的增加。過去近二十年裡,中國的財政都以大大高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增長,這一方面是中央、地方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結果,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勞動者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結果。在中國現有的分配格局下,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官員基本上拿走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增量部分。經濟增長一旦減速,國民收入增量減少,財政收入的增長也注定將放緩,甚至下滑。


中國現政府面臨諸多的經濟挑戰

與此同時,財政支出的需求卻日益增加。中國目前的教育支出大大低於世界上同等發展水平國家;中國的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尤其是城市下層居民和佔人口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非城市居民的衛生保障尚停留在一個象徵性的水平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中國的養老保險負債也成為懸在財政頭上的一把利劍;還有地方政府的巨額債務、政府財政對銀行的責任等等。一旦財政收入下降,這些問題都可能變得突出起來,成為引爆中國社會定時炸彈的引信。

第三個挑戰是市場信心危機的加深。如果國、內外的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呈現衰退的趨勢,如果中國政府的政策不足以證明它有能力扭轉這一趨勢,那麼市場預期和經濟下滑將相互作用,彼此將二者從低潮推向更低潮。這將使得中國失去其在過去三十年裡努力維持的發展勢頭。從長期看,這對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的打擊將是不可估量的。

對新政府的政策的評價取決於它能否成功應對這些主要的挑戰。從概念上講,誰都明白應對這些挑戰需要中國經濟結構的大調整,需要轉變增長方式,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但是所有這些「調整」、「轉變」、「提高」的背後最終是利益的調整,是利益由政府向企業、由國企向民企、由官員向民眾、由執政黨向社會的流動。這些遠不是「克強經濟學」所能夠涵蓋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BBC 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