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蘭素史克的大實話(圖)
【看中國2013年07月20日訊】近日,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跨國製藥企業葛蘭素史克因涉嫌商業賄賂,其4名高管同時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據報導,葛蘭素史克去年在中國的銷售收入約10億英鎊,增長幅度達20%,幾乎是該公司在新興市場銷售增幅的4倍。如此業績卻是靠行賄和性賄賂的助力而取得的,這對一家享有世界聲譽的老牌企業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不過,談論是否光彩本身對許多企業來說可能毫無作用,因為如果不影響其經營狀況的話,再不光彩又有什麼關係?要讓企業不胡作非為,有點自律和道德心是必要的,但真要說有多大作用,確實不能高估,真正能讓企業痛定思痛之後長些記性的,還是法律懲罰,尤其是巨額罰款。但恰恰是這最後一條,在中國不存在,葛蘭素史克臉皮厚,不用承擔多少損失,就可以安然過關,因為按照中國法律,對葛蘭素史克行賄即便有所懲罰,力度也實在太輕,以跨國企業的體量,恐怕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據外媒報導,如果罪名成立,葛蘭素史克可能支付500萬至1000萬美元的罰金,這「意味著此事對其股價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畢竟這家企業去年僅在中國的銷售收入就達10億英鎊,折合人民幣差不多要100億元!再比較下美國對企業海外行賄的天價罰款,令人倍感氣餒:行賄損害中國的國家和民眾,最後企業幾乎不用承擔責任,而美國沒有什麼損失,除了廣義上的市場秩序、法治原則和道德價值之外,卻有巨額真金白銀罰入國庫,讓人著實看不明白,我們的法律體系和懲罰標準到底是怎麼定的?為什麼可以彌補國家和民眾損失的機會要白白地放過?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維護良好的投資環境」,還是另有隱情?立法者在制定這樣的法律時,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
中國醫藥市場水之深,歷來就傳說不斷,前幾年更有連續報導加以揭露,一些藥品從出廠到招標成功到最後進入醫院,價格上升了數倍,這中間的利益鏈和重要環節引起國人豐富的想像。但說是說了,說完之後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藥價繼續高昂。現在一切明瞭了,其中卻有貓膩,而且數量驚人。根據公安部通報:「大型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華經營期間,為達到打開藥品銷售渠道、提高藥品售價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採取直接行賄或贊助項目等形式,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
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葛蘭素史克中國區運營總經理梁宏說了「實話」:「註冊方面要和藥監總局打交道,藥價上要和國家發改委打交道,進醫保要和勞社部打交道,進醫院要和各地招標辦以及醫院的院長、藥劑科主任打交道。」這裡的「打交道」明說了就是行賄。
據中國商務部最新資料,在全國藥品行業,僅藥品回扣一項每年侵吞國家資產約7.72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國醫藥行業全年稅收的16%。以得標價格為基準,藥品生產研發成本僅佔10%,而商業賄賂成本高達60%。
多年來,中國一方面藥價高昂,病人看病貴,甚至看不起病,小病成了大病,大病成了等死,還誘發和激化了醫患矛盾;另一方面本土藥企研發乏力,高藥價完全無助於民族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一矛盾現象讓人不能不質疑,民眾為高價藥所支付的冤枉錢到底去了哪裡?葛蘭素史克行賄案告訴我們,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就進了這些掌握公權力的部門官員,還有醫院和醫生的私人口袋。
現在行賄者被揭露出來了,受賄者是否也到了亮相的時候?葛蘭素史克通過行賄謀求不當利益的潛規則是否也到了徹底揭露的時候?那條醫藥回扣的利益鏈及其大大小小的環節和寄生在這些環節上的蛀蟲,不管同葛蘭素史克有沒有牽連,是否也到了揭露的時候?最根本的是整個醫藥招標制度是否也到了徹底反思並且重建的時候?一個不能保證病人利益,只會讓藥價越來越高的招投標制度及其庇護下的醫藥銷售公司,其長期不為人知的奧秘是否也該大白於天下了?
所有這些問題的揭露和解決顯然要比單純查辦一個葛蘭素史克來得重要,畢竟葛氏一案只是冰山一角,不把水面下的巨大冰塊全搞清楚,中國民眾就不可能享受合理水平的醫療保障,行賄和受賄的雙簧戲還將在垂死病人的眼帘前天天上演。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