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重金奪校

【看中國2013年07月15日訊】坐慣了「冷板凳」的獨立學院,如今逆襲成了經濟強縣們的香餑餑,一場重金奪校的浪潮正在江浙等地上演。這是教育資源的民間自覺分配,也是經濟強縣打造的大學算盤,也成為當地城鎮化的助推器。

「矮醜窮」逆襲

「人人皆知紹興縣百強縣的光鮮,卻不知紹興縣也有心病,我們一直未能擁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

15年前,潘夢潮曾見證浙江紹興嘗試引進大學失敗後的沮喪;15年後,沮喪業已為自豪所替代。2013年7月7日,這名之江學院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新校區即將迎來第一批大學生。

「大學夢」就在指揮部不遠處的早湖。寬闊的湖區上,散落著一幢幢裝修一新的大樓,網狀的水榭長廊,氣派的林蔭大道,單看校區,已宛如一座百年名校。

「我們努力了十多年。」紹興縣教體局局長蔣國洪此前對媒體細說其間的歷史意義,「之江學院整體遷入後,改寫了紹興縣有城無大學的歷史。」

這所在紹興幾乎舉縣歡呼的學院,全稱是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在教育部的辦學體系中,被稱為獨立學院,即普通高校與社會組織、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經費舉辦的高校。

在高考生的志願表上,獨立學院是不受待見的三本;在大城市裡,它也經常是備受冷落的「棄兒」。與本校這類「高富帥」相比,它更像是「矮醜窮」。

然而,如之江學院,這類獨立學院近年來已呈逆襲之勢,成為一些經濟強縣爭搶的香餑餑。

不惟紹興,在浙江,有諸暨、富陽、臨安、桐鄉、海寧……在江蘇,有泰州、淮安、連雲港、江陰……獨立學院和經濟強縣,正結成一個個新的校地婚姻。

而這場「離婚」、「再婚」的歡喜劇,卻是源於獨立院校5年前的一次危機。

2008年,教育部頒布《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要求獨立院校要有兩個關鍵指標:一是校園面積不少於500畝,二是第三方投資註冊資金不低於5000萬元等。

浙江22所獨立院校,乃至全國的獨立院校,面臨一夜瓦解的擔憂。如之江學院,一直依托本校母體辦學,偏居於杭州鄉下,雨天一身泥,晴天則被城郊接合部的黃沙湮沒。校園面積和辦學資金遠低於教育部規定。

這場危機恰好遇上了諸多經濟強縣的大學夢。

「省會城市過於集中、地市縣高等教育資源比較匱乏,這一直是中國高等教育布局潛在的問題。」作為浙江省第一家外遷的獨立學院,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副院長王金安分析說。根據城市發展的規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非常需要高等教育資源來支持。而在中國,目前重新創辦一所高校,要通過教育部審批,幾乎不大可能。「獨立學院因此成為比較好的稀缺資源。」

四處求「親」,百般優惠

「剛開始我們是被迫外遷,有點像棄兒,誰也沒想到現在竟成了寵兒,炙手可熱。」浙江一所獨立學院的領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這無疑得益於城市之間的爭奪戰。「我們外遷之初,能意識到高校資源重要的縣市,還不是太多。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爭搶這個資源。」王金安說。

東方學院在三年前從杭州搬到海寧,這是較早的一次「聯姻」,東方學院也成為不少獨立學院搬遷之前探訪考察的對象。王金安已明顯感覺到這一輪搬遷潮的洶湧:「我們那時,投資協議裡還講教育投資的回報。現在所有的政府投資,都是不分紅。而且低價商品房、購房、交通補貼這些政策,也比我們優惠得多。」

爭奪「新娘」的戰爭已全面打響,各地「聘禮」也水漲船高。

浙江省教育廳高教處的一位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過去的幾年內,一直有地方政府的領導前來拜訪,希望能穿針引線,介紹合適的獨立學院落戶當地。

天目學院的老師對此有深刻的體會,一位要求匿名的學院中層幹部向南方週末記者抱怨說,在臨安,由於本校浙江農林大學的存在,天目學院一直「坐冷板凳」。「我們想找地方政府談辦學用地的問題,記得有次,人家來接待我們的只是個科長。」

冰火兩重天,諸暨的熱情則讓他們感到受寵若驚。除了諸暨市委書記、市長兩度主動來校拜訪,諸暨提出的方案則無疑打動人心。

「諸暨負責建設,學校負責辦學;諸暨市政府不參股、不分紅……新建校區資產登記在浙江農林大學獨立學院名下;諸暨每年投入500萬元支持學校引進人才,連續投六年;諸暨每年補助150萬元的交通補貼,連續補六年……」

「這是浙江省所有與高校合作辦學的地方政策中最優惠的。」浙江農林大學副校長鮑濱福毫不掩飾地說。

而回過神的臨安已落於下風。一位老師回憶說,在學校向臨安市通報整體遷往諸暨的初步設想時,臨安才匆匆向學校遞交了《關於合作共建天目學院的初步方案》,希望挽留天目學院。

但已於事無補,在天目學院黨委最後的民主投票中,諸暨方案毫無懸念地高票勝出。

之江學院的遷址也頗具戲劇性。在紹興之前,它已與杭州下屬的富陽市簽署框架協議,但半路殺出程咬金,最後卻被紹興挖角。

「我們那時候的條件不可謂不優惠。」富陽市富春街道辦事處主任陸文孝無奈地說,當時富陽土地成本是每畝約100萬元,給之江學院的只有22萬元,而且富陽市政府承諾提供1.2億至1.5億元的聯合辦學經費。

但在紹興10.7億投資、793畝土地、200多畝湖區的「聘禮」面前,富陽顯然相形見絀。這還不包括紹興將提供的低價教師公寓、交通補貼等。

優惠政策背後,是師資流失隱憂。當年杭州高校群體搬遷至下沙大學城時,就曾遭到質疑:這遠離主城區的文化沙漠之地,會否影響對學生的熏陶和教育?而今,大學直接遷出了杭州城,更難讓人接受。

知情者回憶,2010年,東方學院搬遷至海寧市時,雖然新校區靠浙江財經學院本部更近,但依然有教師寧可辭職,也不願去新校區教書。

而這樣的隱憂,在新一輪搬遷潮的學校中,同樣存在。

經濟強縣的算盤

免費建校、動輒數億巨額投資、各類優惠政策……經濟強縣們的龐大投入,是一門精打細算的大學經營學。

東方學院現在海寧市長安鎮。王金安回憶,搬遷之前,長安鎮在海寧市轄區內是一個欠發達鄉鎮,周邊土地無人問津。如今,如雨後春筍一般,東方學院附近已經矗立起很多新樓盤。「學校對餐飲等第三產業的就業拉動是非常大的,同時直接提高了地方的文化品位。」

獨立學院周邊土地價格已是節節攀升。王金安記得簽約當年,東方學院周邊的房地產均價就漲了500元。而今,長安鎮樓盤下面的商鋪,月租金已經過萬,一般的樓盤也要六七千元/平米。「以前財政每年是負的。有了學校的長安鎮,光財政有幾個億的盈餘。」

「這是合作共贏的事。」王金安說,如果東方學院沒有搬遷,還在省會城市,那麼注定仍「坐冷板凳」。「人家眼睛盯上的,都是更好的學校。」

「外遷,是高等教育資源重新布局的一個機會,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王說。

「這應該是好事情。」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姚士謀教授稱。大學過度集中在大城市,不是好事。現在的獨立學院遷到縣城,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的建設。

「合作辦學有利於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的規範設置,同時也有利於諸暨城市內涵的提升,能推動浙江農林大學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個多贏的舉措。」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褚子育在諸暨與浙江農林大學簽約儀式上的講話,無疑代表了官方對這一輪遷移潮的態度。

在陸文孝看來,這對目前正熱的城鎮化亦有裨益,「它對城市框架的拓展有相當大的作用」。

陸文孝說,富陽的高教園區,原來只是郊區的偏僻山地,現在已被列入杭州市100個城市綜合體中唯一的高教園。6公頃的大學城,現在規劃了房產、商業、科研的功能,一旦周邊的土地升值,前途不可限量。「現在土地已經有三四百萬元每畝的價格了,如果不急著賣,以後可能還會翻番。」

不過,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它們更看重的是高校資源對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政府這樣不惜重金推出優惠之舉,是為了引才吸智。」天目學院負責人曾表示,為了支持諸暨的產業發展,今後學院將根據諸暨本土經濟,調整專業設置。

之江學院同樣對紹興做出了承諾。潘夢潮說,之江學院即將增加紡織、印染、服裝等專業,這些專業設置都是應紹興縣的需求而來。「他們(指紹興政府)已經替我們考察義大利服裝的技術,可以把整個系統搬過來。」

事實上,地方政府在選擇合作的獨立學院上也頗有講究。不看重天目學院的臨安,為了扶持青山湖科技城的發展,則花大力氣,專門引進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而失去之江學院的富陽,更看重的是更有針對性的浙江中醫大學濱江學院,「富陽正在建設杭州新藥港,它(指濱江學院)對技術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無疑將帶來很多可能。」陸文孝說。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能成為嘉興、海寧的智庫,在服務地方經濟中發展自我。」王金安說。

不過,亦有人表示了審慎的態度。特別在目前地方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花巨資引進學術水平並不算突出的獨立學院,回報究竟是否划算;離中心城市越搬越遠的高校,師生能否與外界及時地進行學術交流和信息溝通,都尚是未知數。

「大家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姚士謀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呂明合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