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下限:7%甚至6%

【看中國2013年07月13日訊】過去的一週裡,李克強總理這段在廣西的講話最有意思:

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後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在這樣一個合理區間內,要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與此相適應,要形成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針對經濟走勢的不同情況,把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或控通脹、防風險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採取的措施要一舉多得,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尤其是提出「下限」,令我想起人們對「李克強經濟學」的重要解讀:不刺激。是不是說,如果設定了「下限」,就意味著如果經濟形勢惡化,政府的某種干預(「刺激」的另一種說法)是可能的?這樣的猜測,足以令股市為之噴血一個交易日。

儘管不能完全做出這樣的解讀,但最起碼可以得出結論說,李克強總理的這段話,在客觀上起到的效果,是對一段時期以來熱炒的「李克強經濟學」中頗有激進意味的解讀,起到了中性化的作用。

美林美銀經濟學家陸挺博士在其專欄中也認為:

「我們可以把這種暫時的政策方針稱作為「李克強對策(Li Keqiang Put)」,其意思是以李克強總理為首的新一屆政府將設法防止中國發生經濟硬著陸和金融危機。對於市場而言,如果資產價格因投資者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感到恐慌而出現一輪大幅下跌的話,那將會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買入機會。」

這裡所說的Put,在原意是看跌期權,指在資本市場上,持有該期權的投資者,在期權的標的資產跌破某一價位後,還能在合約期內以該價位將手中的資產賣出。實際上等於為投資者上了一道保險。而且我想起一個月前寫的一篇文章《錢荒鬧出央行信息:打破中國式「看跌期權」?》

」回想格林斯潘看跌期權(Greenspan Put),這位美國前聯儲主席1987年到2000年期間,每次發生危機或市場下滑時,就會大規模注入流動性,最終引發了市場的道德風險:投資者們認為聯儲會保護資產價格,從而鼓勵了冒險行為。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裡茨批評,格林斯潘看跌期權,讓利潤流入私人口袋,讓損失由社會來承擔,滋生投機性泡沫,最終釀成2008年金融危機。伯南克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放開貨幣閘門,近乎零利率的政策之後,連推三輪量化寬鬆,托起美國市場,美元向全球氾濫。

同樣,在中國也存在著一個看跌期權,並不是說有一個「周小川看跌期權」,實際上是一個「保八」看跌期權、「維穩」看跌期權、「救市」看跌期權、「房價」看跌期權——我估且稱之為「GDP看跌期權」。即每當中國經濟放緩時或市場下跌時,政府總是會出臺一系列的保增長政策、刺激政策、救市政策,尤其是房價,關係到地方政府的財政、銀行的資產、既得者的利益,成為中國式看跌期權中最堅實的支柱。長期累積下來,從投資者、企業、到地方政府,都養成了強烈的風險偏好和投資衝動。」

市場的普遍預期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下行的通道中,但仍未探到底,尤其是對於市場來說,「下限」無疑於一個看跌期權,可能會被市場解讀為「如果經濟放緩到低於某一閾值,將會觸發政府的刺激措施,客觀上產生對李克強對策的中性化解讀,從而有利於市場預期的穩定。」

這裡的「中性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糾正「錢荒」引發的恐慌以及市場的過度解讀。

那麼,「下限」在哪裡?

眼下央行行長和經濟決策者們,越來越喜歡給市場傳遞「期權式」的明確信息。例如,美國聯儲主席伯南克告訴華爾街和全世界,只要失業率下降到6.5%,他將於明年全部退出量化寬鬆政策。而日本銀行行長黑田東彥,提出通過央行購買債券和風險資產,將貨幣供應量擴大一倍,同時將通脹率提升到2%。

李克強對於結構調整的幅度,或者改革的步調,無疑將會在一個區間展開。目前CPI是2.7% ,PPI是-2.2%,距離3.5%的CPI上限還有一定距離。由於城鎮登記失業率參考價值不大,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以及一些困難的製造業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載員,值得密切關注。

除了「克強指數」,最重要的還要看GDP。今年的GDP目標是7.5%,一季度增長7.7%,實際上二季度肯定是在繼續放緩,而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期間表示,今年保證增長7%是沒有問題的。這是否暗示,年內的「下限」是7%? 這樣看來,下半年經濟可能會繼續放緩,如果個別期間出現「破7」也是可以容忍的。

樓繼偉說:「儘管經濟調整是痛苦的事,但中國會繼續這一進程。」 我認為,明年官方定下的GDP目標可能會繼續下調到7%,如果實際工作中出現低於7%而沒有出現失業的顯著上升,決策者會繼續容忍經濟下降到6.5%左右甚至6%。

走著瞧吧。

本文留言

作者周健工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