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拿什麼養活自己

【看中國2013年06月13日訊】中國人講究「老有所依」,古人對於孝道的推崇便是養老文化的一種反映。追古思今,現在的國人們卻有可能面臨著「老無所依」,傳統金字塔的三級養老體系中存在著各種問題。

在「雙軌制」等傳統養老模式飽受詬病的同時,「23號文」與「24號文」的出臺,讓未來的養老之路有望越走越寬。企業或者個人將資產交給專業機構投資者,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來獲取收益,從而實現養老。未來,養老或許將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存在。

揭秘現行養老體系

如果把現行的養老體系比成一座金字塔,那麼塔底是大家熟知的基礎養老金,塔身是企業年金,塔尖是個人養老儲蓄。不過,這個金字塔型的三級體系並不牢固,甚至可以說根本無法支撐未來養老。

社會養老是一個國家養老的基礎,但從社科院提供的數據看,這一基礎薄弱得讓人擔憂。全國近一半省區養老金收不抵支,全國養老金個人賬面虧空高達2萬億元,意味著每個人都為老齡人口背上了1500元的債務。與此同時,面對近年來的通脹壓力,基礎養老金收益率偏低,截至2011年,基礎養老金年化平均收益率僅為1.8%。

企業年金本是養老體系中的一個關鍵補充,但現實是,截至2011年年底,建立企業年金計畫的企業僅4.5萬家,參加人數達到1577萬人,累積基金3579億元。此外,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率也慘不忍睹。2007∼2011年的5年時間,僅有3年實現正收益。2008年投資收益率為-0.83%,2011年投資收益率為-0.78%。這與當時股票市場大幅下跌,企業年金投資方向又多是股市不無關聯。

個人儲蓄養老在國外已經較為普遍,但在國內能與養老掛鉤的理財產品少之又少,即使有相關產品,大多還是打著養老的名義實際做著風險較大的投資。

雙軌制的「罪與罰」

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基礎養老金仍然是我們未來養老的主要來源。然而,飽受詬病的「雙軌制」讓現行的基礎養老缺失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則。

統籌方式上,機關事業單位由財政撥款,企業職工由單位和職工本人按照一定標準共同繳納;支付上,企業職工自己籌賬戶支付,機關事業單位由財政統一支付;支付標準上,企業退休職工只能獲得退休前工資的40%左右,機關事業單位有90%以上。

貝佳(化名)供職於北京某外貿企業,每個月稅前收入4000元,個人每個月繳納的養老保險為320元。基礎養老按照現行計算方法,結合全省上年年底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以北京2011年年底(2012年度未公布)4672元/月計算,基礎養老可以拿到934.4元。按照20年工齡計算,在他退休時每月僅能拿到1600元左右。

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人員則屬於財政退休,退休待遇與級別、工齡等掛鉤。以公務員為例,普通科員退休時有3000多元,副科級達到4000多元,正科級5000多元,副處級可以達到7000元左右。與企業退休職工相比,差距顯而易見。

誰動了我們的養老金

2050年,當我們這代三四十歲左右的人老去時,中國的老齡化社會所面臨的養老問題將隨之爆發。據預測,2050年,60歲的中國人口將佔據34%,養老所需的各種費用將佔GDP的23.31%。如此巨大的財政開支靠什麼支撐,也成為當下熱議話題。

兩份關於企業年金的文件《關於擴大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範圍的通知》(即「23號文」)和《關於企業年金養老金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即「24號文」)反映出了養老體系中的一些變化。

根據「23號文」,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範圍增加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畫、特定資產管理計畫、股指期貨等產品。「24號文」主要圍繞養老金產品設計方面,使得企業年金的投資轉變為可通過購買養老金產品參與投資,客戶可投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養老金產品。

簡單說,政府更加鼓勵將養老金通過投資來保證養老,但實現並不容易。首先,目前國內企業年金管理的基金規模總資產僅為11083億元,甚至小於擁有475萬人口的挪威,該國這一數字為3000億美元。

其次,我們的養老金可以放心拿去投資嗎?作為對風險要求極高的養老金投資,此前竟然出現過收益率為負的情況。

「對於參保者個人來說,養老保險制度中的個人賬戶實際上並沒有個人產權;或者說,參保者個人賬戶的產權並沒有受到現行法規制度的保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指出。

2012年,廣東省等地委託社保基金會運營的資金,投資回報都在9%以上,高過全國養老金投資的收益。但是,當媒體問到:養老金投資運營獲得的收益該如何分配,個人賬戶是否也可以「分一杯羹」?得到的回答是:目前用滾存結余養老金投資運營產生的收益不應區分統籌基金收益和個人賬戶基金收益,應將投資運營收益全額計入滾存結余基金。

這就意味著:不管投資收益多大,勞動者個人的養老金還得按現行的「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的既定公式計算,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主要用於抵沖或減少政府的財政補貼。這樣看來,賺錢的收益不歸我們,賠錢了養老金會面臨更大風險缺口。在唐鈞看來,養老金最重要的是儲蓄型功能,如果將它過多應用於資本市場,存在的風險將更大。

未來,我們拿什麼去養老

唐鈞認為改革後的養老制度應該分為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

基本養老保險,相當於目前美國的聯邦養老金。實行「社會統籌+財政補貼」,現收現付,以保障參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全國人民不分身份、職業,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資格繳費參保,個人繳費與企業無關;企業分擔的部分,則由國家以納稅的方式直接向企業收繳。

這一層面講求的是公平,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待遇應該基本在同一水平上。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定量,按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務計算,然後區分地區差別,再按物價指數逐年調整。

補充養老保險,相當於美國的職業年金。個人賬戶,儲備積累,產權明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願參加。這一層面與效率掛鉤,多交多得。由政府立法監督,但由市場運作。政府指定有資質的銀行、保險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參與運營,用人單位按職工的意願選擇承保機構,簽訂協議,並允許退出和重新選擇。

唐鈞表示:「中國資本市場與養老的對接應當寄希望於市場化或者准市場化(國家財政擔保)運作的補充養老保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姚博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