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古琴背後的文化內涵(組圖)

琴聲如此悠揚

近幾年,古琴成為拍場新寵,拍賣迭創記錄:2003年,中國嘉德春拍上一張唐代「九霄環珮」琴(見圖),以346.5萬元成交,為當時古琴拍賣的世界記錄。半年後的秋拍上,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以891萬元再創佳績。2009年,一張明代「月露知音」琴又創下了2184萬元的成交記錄,一年後,一張北宋徽宗御製清乾隆御銘的「松石間意」古琴在北京保利秋拍上拍到近1.37億元,成為內地市場首件過億元的樂器與古董器物。2011年初,王世襄舊藏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以1.15億元人民幣成交,成為又一件成交過億的中國樂器。

                              

                                          「九霄環珮」琴  

古琴拍賣從百萬時代,進入千萬時代,再邁入億元時代,不過七八年時間,不斷刷新的天價記錄,讓人們看到了其收藏的價值,玩賞與收藏古琴的熱情可謂步步高漲。

                                  

                                           「大聖遺音」伏羲式琴

2010年的春拍,中國嘉德、北京永樂、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時共推出16張古琴,成交15張。

有專家指出,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義的古琴存世量極其稀少。古琴拍賣價格的大幅攀升,和其數量稀少密不可分。有行家在考察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館藏機構和包括香港在內多個地區的私人收藏後得出結論: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國在內的古琴數量應不會超過2000張。

                                  

                                             「松石間意」古琴

如今,經歷了歷史和社會變革的滄桑蕩滌,能倖存下來的古琴,尤其是流傳有序的名琴更是寥若晨星。目前,古琴收藏大體分為三個檔次:一是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這也是備受藏家關注與追捧的琴,目前在市場上屢創新高的多為此類;二是明代文人制琴,尚有一定數量留存,市場價格也已不菲;三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品質遠遜於前兩類,數量相對多一些。

                                     

                                                 「月露知音」琴

琴聲如此悠遠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公認的人類共同的重要精神財富。也許,這可以視作新世紀古琴收藏與拍賣的一個重要文化背景。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3000餘年不曾中斷,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追求和清供。現代為了與西方樂器相區別,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

古琴收藏熱,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體現出東方文化的魅力,也顯現了其日漸增強的世界影響力。上世紀60年代曾在中國學習古琴的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的專著《古琴》在瑞典乃至中國都成為頗受歡迎的讀物,似乎也為這股熱潮做了一個小小的註解。

對於喜歡古琴的普通收藏者來說,即便是第三檔的古琴,其價格依然可謂「恨天高」。專家認為,普通收藏愛好者不妨從新制的名家古琴入手,既穩妥保險,又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間。因為評定一張古琴的價值,要參考多方面因素,不一定年代越老越好,材質、工藝、品相、年代、式樣以及流傳情況等都影響著一張古琴的價值。

一張琴做得好壞,材料第一重要。收藏古琴最重要的標準是音色,而古琴的音色與其共鳴箱內所使用的木材有關。木材越老、越乾燥,效果越好。用老木製成的古琴聲音頻率範圍遠遠超過用新木製成的,木質越老,顫音的頻率越高,音色越是渾厚。製作古琴最好的老料大多取自廟宇老屋或敗棺的桐木、梓木。這樣的木頭歷經百年,已經沒有水分了,乾燥清爽,堅硬如石,用手敲打,音色純淨清亮,但找到這樣的老料相當不易。這也是為何一些新制的名家古琴價格同樣不菲的原因所在。

目前,全國有近百家制琴的作坊,價格較低的新琴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而出自名家之手的琴已動輒近十萬甚至幾十萬元。在手工制琴的工坊裡,製作一把琴要耗時半年,甚至更長。這些新制名家之琴全部採用傳統工藝,上百道工序大部分靠手工完成。

唐代制琴世家雷氏家族云:「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可見,無論是新制琴還是老琴,都需要經歷長期使用方能使琴音臻於佳境,無論是蒼勁,還是古樸、沉雄,正是其體現的神韻,不斷接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文脈,源遠流長。

琴聲如此靜穆

心靜人淨,七弦得聽。

一張琴,幾百上千萬甚至上億元,對業外人士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對瞭解內情的人來說,卻在情理之中。

古琴,因其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3000多年來一直是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相伴的富有生命意蘊的器物。明代屠隆論琴曰:「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就是說琴是一種不可閑置的樂器,琴越彈才越好。琴的體內也彷彿蘊藏著一股「能量」,需要琴主不斷彈奏來釋放它的靈性,去掉它的「火」氣,使琴體慢慢松透,得到「呼吸」,這樣,琴音也就更加雅正幽遠了。

因此,收藏古琴不在於買,重點在於藏,而且還要藏得講究。收藏古琴一般選擇乾燥牆壁垂挂,不宜長時間平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現在有的藏家花費重金買來古琴後,常常是把「寶貝」往保險箱裡一鎖,長久不去碰它,想來真像打入冷宮的美女,讓人無限唏噓。這樣的收藏真的是把古琴「藏」了起來,藏而不撫,其實是糟蹋了古琴,遠離了琴的真道與真趣,直接跟投資、投機畫上了等號。

可以說,收藏古琴充分體現了收藏文化的個性,它與投資、投機不同,是件俗不得的事。收藏古琴,需要懂得琴,以人心解琴心,以琴心修人心。「琴心」二字,非常重要。

《紅樓夢》第八十六回,賈寶玉得知林黛玉會撫琴時,便要林妹妹為自己演奏一曲。這時林黛玉說了:「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又說:「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稱聖人之器,然後盥了手,焚上香。」

今人撫琴已經省卻了許多繁瑣的禮儀和程序,因為演奏環境的變遷,也破除了許多古時的忌諱,但琴心與琴道不會變,琴的意境與內涵也不應該被降低。

「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在古代,琴擔負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唐代職業琴家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數千年來,琴已毫無疑問地成為傳承文化精神、修身養性的道器。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