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恐不斷出現人畜新病毒」
中國H7N9禽流感疫情惡化,確診病例已逾百例、至少二十人死亡,臺灣也面對病毒入侵威脅;歷任過行政院SARS及禽流感防治召集人的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警告,H7N9病毒不會造成禽鳥死亡,因而秋冬候鳥季一定會飛越臺灣海峽、帶著病毒入侵臺灣,形成更難防範的「無形的敵人」,將病毒留在本地禽鳥身上,恐將演變成臺灣本土性病毒,變成臺灣揮之不去的夢魘。
十年來為禍的SARS、H5N1、H7N9都是人畜共通的病毒,陳建仁直指,中國南方處處可見人與雞、豬等人禽畜共居,容易突變出現新病毒,未來一定還不斷會有新的人畜共通病毒出現,臺灣必須時時提高警覺。
中國無法確實掌握感染範圍
Q:中國禽流感病例越來越多,中國官方及世衛已坦承可能是「有限人傳人」,如何看此次疫情?
A:因為中國還沒真正掌握病毒感染蔓延範圍、也沒找到確切的傳染源。中國目前卻只針對住院肺炎病人調查統計,是只看到冰山一角、見樹不見林。
中國逾百確診病例中,迄今近二十%的致死率,算是很高,但卻是不准的。北京發現四歲男童帶原卻沒發病,就顯示應有很多人可能被感染,但沒發病或只出現輕微感冒症狀,中國卻沒做類流感輕症的監測,根本無法確實掌握感染範圍。
人類流感因病毒都在上呼吸道,一打噴嚏或咳嗽就會傳出。從目前資訊來看,H7N9病毒是在肺部較底層,要很大力咳嗽才會傳出。目前急須確認的是,到底上呼吸道還是下呼吸道會傳染?中國及世衛已坦承可能「有限人傳人」,因此更需全面調查。很多恐懼就是因為不瞭解而產生。
另一個謎團是,中國還未確實找出病例的感染途徑。病例中只一半有禽鳥接觸經歷,四成沒接觸禽鳥;中國又稱雞場大多未見病毒,那H7N9由禽傳人,到底是哪種禽?如何感染?感染源無法確認 ,就是一大麻煩,只把病人治好根本不夠,感染源還在擴散。
中國對疫情監測與調查不足
Q:當年中國因為隱匿SARS疫情而造成全球重創,現今對防疫還是不足嗎?
A:三月底,中國主動公布H7N9病例,比十年前SARS事件時已進步很多。但看到中國後續對疫情監測與掌控,又明顯有很多不足,確實也讓人奇怪及不解。
臺灣遭遇SARS後,又歷經二○○九年H1N1新型流感及H5N1禽流感肆虐,不僅修訂傳染病防治法等法規、建立中央到地方的一條鞭防疫體系,也從機場到醫院、醫師,建立嚴密的監測通報系統,甚至扶植出國光生技等疫苗產業。更重要的,臺灣人民的公衛警覺性明顯提高,戴口罩、洗手、發燒就醫成為生活習慣。
從SARS後,機場體溫篩檢就幾乎沒停過,臺灣的登革熱病例,一半以上就是在機場被發現,大大減少境外移入的危險。
但中國,在疫情調查及掌控上,卻還有輕忽及不足,似乎中央與地方監測與防疫不夠一致,執行落實度也不夠。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民眾對防疫觀念還沒建立、公衛水平還不夠。例如H7N9疫情傳出後,雞價跌了,卻出現了廣東民眾竟然搶購雞隻的現象,有媒體也在促銷雞禽,這都造成防疫更困難。
兩岸簽衛生協議 中國仍有保留
Q:目前兩岸交流比十年前SARS期間更頻繁,臺灣屢受中國傳染病疫情影響,但此次派員赴中國,還是無法深入瞭解H7N9疫情全貌?
A:希望中國不要再重蹈過去因怕「污名化」就隱匿疫情的覆轍。中國未落實監測、掌握疫情,絕對會影響鄰近的臺灣、韓、日等各國防疫的困難度。例如疫苗,臺灣一定要準備好有研製病毒株、疫苗的能力,但要量產多少?就要看病毒傳染狀況,如果只是有限的人傳人,也許比照一般流感,只針對高齡、慢性病或醫護等高危險群做準備就好,但如果傳染力強,就得量產上千萬劑疫苗。
兩岸交流在SARS後確實大增,甚至簽署了「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但臺灣專家此次到中國調查H7N9疫情,很多地方不得其門而入,甚至以病毒株的取得為例,臺灣比美國、日本要晚很多,顯示兩岸醫療交流,距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中國應更開誠佈公、疫情資訊應更公開,否則衛生協議等於白簽。
候鳥病毒若侵臺 恐變本土化
Q:SARS到H7N9,越來越多人畜共通病毒出現,對臺灣防疫更大挑戰?需有不同應對?
A:禽流感病毒要傳人其實不容易,人流感要傳禽也不容易,但是,「流感病毒是百變天王」,尤其在中國南方,到處有一種動物——豬,而禽流感與人流感的病毒,一旦在豬的宿主體內同時感染,病毒的八段基因就會不斷重組突變、衍生出新病毒。例如H1N1人類新流感,有兩段基因是來自豬流感、四段來自禽流感。
中國南方人禽畜混居比比皆是,全球一旦有病毒大流行,大多數都是來自中國南方,未來恐怕還會有新病毒株不斷出現。臺灣等鄰近國家都要有心理準備。
事實上,這次H7N9病毒對禽鳥只是低病原、不會致病,但會造成人死亡,顯示在中國的禽畜環境中應早已存在,還在禽鳥體內已突變馴化到不造成傷害、儼然可「共生」。
今年秋冬季節中國帶原鳥禽只要不發病,就一定會飛到臺灣,所以各界都擔心臺灣會有一波疫情。而且,一旦H7N9病毒入侵國內養雞場或是本地留鳥,很可能就會演變成本土性的禽流感病毒,會在臺灣永遠存在。
過去H5N1、H5N2等會造成禽畜暴斃,較易察覺,但H7N9對禽畜不會致病,就像「無形的敵人」更難防範。因此,防疫不僅對人要監測,對飛禽及養雞、養豬場,更需主動監測,「防患於未然」,例如秋冬前就應對候鳥糞便監測病毒,對養雞、養豬場也應檢測。
防疫基金待建立、防衛須升級
Q:臺灣防疫體系雖提升,但有醫師抱怨,監測網經費被砍到「不像樣」,疾管局也坦言一度沒經費可動員監測防疫;新病毒不斷出現,防疫有哪些問題須改進?如何確保長期成效?
A:當年SARS防疫花了約兩百億,但當時造成的全國經濟損失卻是超過一千六百多億,防疫的經濟效益絕對是值得的。只是,人類很難學會「居安思危」。
SARS後,我們當時衛生單位曾建議,把剩餘的防疫經費、比照科發基金建立「國家防疫基金」,大概只要一百億,可用來擴充設備、訓練人員,一旦遇疫情,所有防備醫院可立即升級防疫,但沒有獲得當時朝小野大的立法院支持,所以遇到傳染病都得到處籌錢。此外,防疫組織改造也不完整,目前只有中央的疾管局有防疫醫師,地方縣市沒有。
此次H7N9防疫,跨部會的整合也不夠,幾乎都只有衛生署、農委會與會,但防疫措施其實牽涉到經濟部、環保署、國防部、海巡署、交通部、觀光局等。
二○○七年為防範H5N1禽流感入侵,連國安會都參與防疫、當成國家安全的一環,但今日,面對已造成至少二十人死亡的H7N9禽流感,政府防疫還亟待加強、防衛動員還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