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叫停折騰股市的手?

美國股市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雙雙創出了歷史新高。注意:這不是在美國經濟高漲時期,而是身處危機之時。相比之下,中國股市萎靡不振,而且在政策的折騰之下,很有可能再次變成了「做空中國勢力」的盤中肥肉。

更可怕的是,面對中國資本定價被嚴重傷害,似乎沒人心疼,沒人為此感到憂心。至少,當中國銀行業股價被嚴厲做空之時,居然「聲都不吭一下」,這不是事實嗎?

不僅對中國資本定價採取一種無動於衷的態度,而且目前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四隻手(政府三隻、外國人一隻)在折騰股市。第一隻手是貨幣政策。

筆者無數次分析過,人民幣再次出現「激烈」升值之時,就是中國股市行情結束之日。因為,它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趨向偏緊,意味著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主動性經濟增長動力將被進一步傷害,意味著中國在讓渡自己的對金融資本的定價權,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內需部分繼續滑向疲弱。

對此,我們只能被動期待它可能是一個短期現象。畢竟,當下在銀行「季末效應」的作用下,流動性偏緊,貨幣市場利率上行。加之央行在銀行間債市表現出淨回籠,而外匯佔款的窗口又是「黑箱」——季末效應、債市淨回籠和外匯佔款「黑箱」——三者相加,這勢必給市場帶來「緊縮」的感覺。

由此而引發的人民幣升值會不會只是短期效應?現在不好說,因為銀監會又下手了,「理財新規」將對銀行流動性產生怎樣影響?這已經是一個「重大的不確定因素」了。

如果這個「新規」帶來銀行流動性緊縮效應,而央行又不配合適度投放,那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勢必還將繼續。那央行和銀監會能密切配合嗎?歷史證明,不會。但新一屆政府在這方面會不會有所改觀?不知道。所以我才說:這是一個「重大的不確定因素」。

第二隻手是房地產政策的手。這是中國股市最大的無奈,不說了,也沒什麼好說的。

第三隻手就是插入銀行的手。中國銀行業只有16家上市公司,但其在股市中的市值佔到總市值的近三分之一,利潤佔到全部上市公司總利潤的50%以上。

這個板塊與房地產板塊一樣,都是折騰中國股市的重要力量。從其改制準備上市的那一天開始,同樣品質的銀行股10倍市盈率賣給外國人、30多倍市盈率賣給中國A股投資者。

在一輪直衝6000點的市場中發行,為日後股市大跌做出了重要的鋪墊,以建設銀行為例,6.45元的發行價,一路跌至2.66元,這對指數的影響是何等巨大。

這還不算。金融危機期間,銀監會大搞「監管大躍進」,無視股市死活地、沒完沒了地從股市中抽血去充實資本金和撥備覆蓋。

殊不知,在銀行根本無法擺脫「利差收入」為主──這一經營模式的前提下,資本金越充足,銀行資本利得的經營壓力越大,越需要多放貸、多賺利差,結果資本金永遠不夠用,央行調控銀行流動性的難度越大。

現在,中央銀行不得不「捆住23萬億銀行流動性的手腳」,儘管這十分過分,但從一個側面說明,銀行資本金越多,銀行放貸衝動越大,央行調控難度越大,國家為金融調控所支付的成本越高。

這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銀行業上市公司的一條「惡性循環鏈」。銀監會要求資本充足率,於是銀行從股市融資;融資之後資本收益壓力加大,銀行拚命放貸,央行又不敢了,拚命收緊銀行流動性,支付巨大成本把錢關進「池子」;央行收緊,銀行錢又不夠用了,又開始想融資的辦法,股權融資壓力太大,它們就開始發行可轉債、次級債,拚命高息攬儲。

第四隻手當屬外國人的手。神通廣大的摩根大通一週前發布報告,指示其各戶融券做空銀行股,這裡還包括了華爾街的空頭大師。

結果,一週後銀監會發布「理財新規」。這是巧合嗎?如果是,那為什麼中國的證券機構無一知曉?如果外國金融機構總能說對中國股市走勢,那中國的資本市場預期將被左右?

如果中國的資本定價權被外國金融機構掌握,那誰該對此負責?中國的金融主管機關好像還不懂得開放條件下的監管,在主權定價問題上,更是昏頭昏腦,毫無意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鈕文新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