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看古代清官如何「作詩拒禮」(圖)

 2013-03-02 16: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往今來,大凡清官廉吏,都能嚴於自律,守持廉德,常常賦詩拒禮。

況鐘為蘇州知府時,人稱「況青天」。明正統五年,況鐘赴京述職,蘇州大小官員和百姓紛紛贈禮送行。可況鐘全部拒收,並作詩一首,傾吐心聲:

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淚注如泉。

明人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時,為政清廉,一身正氣。一次,他到福建主持科舉考試,有人暗中饋贈兩根金條,李汰厲聲斥責,並在禮品盒上題詩回絕:

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
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古代諸多清官「作詩拒禮」,並非「作秀」,而是口心一致、表裡如一地「袪貪戒賄」。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為官時,一天,太子舍人張某當面送給他一條華貴的錦褥。杜甫吟詩曰:

開緘風濤湧,中有掉尾鯨;
透迄羅水族,瑣細不足名。

張某見杜甫不為所動,便說:「睡在這錦褥之上,定會神清氣爽,延年益壽……」杜甫見對方仍不想收回錦褥,又吟詩一首:

領客尊重意,顧我非公卿;
留之俱不祥,施之混柴荊。

那人只好收起錦褥怏怏而去。

還有一些清官更是高明,為了防患於未然,乾脆「張貼告示,有言在先」。清代康熙年間,張伯行任福建巡撫。面對官吏臣民送禮,他或婉言謝絕,或拒之門外。儘管如此,拜謁者仍然絡繹不絕。於是,張伯行便寫了一則如詩如歌的檄文,張貼於巡撫衙門外:「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未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送禮者看罷檄文,一個個汗顏離去。

送禮者與拒禮者「詩來詩往」的佳話,更有意思。北宋清官包拯六十大壽時,皇上念其德高望重,勞苦功高,要給他做壽。包拯推辭不過,只好從命。但他再三聲明「拒收壽禮」。張奎是包拯的同鄉好友,又同殿為臣,心想,我的禮他總該收吧。於是前去送壽禮,並賦詩一首:

同窗同師同鄉人,同科同榜同殿臣。
無話不談肝膽照,怎能拒禮在府門。

包拯看後提筆寫道:

我們本是知音人,肝膽相照心相印。
壽日薄酒促膝談,勝似送禮染俗塵。

張奎看罷,只好把禮品帶了回去。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