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離別」的為啥都是百姓?

昨天下午有位老鄉在武漢轉車,所以邀請我去聚聚;看著他獨自一人去南方打工,我卻想起他家中的老人與小孩;按照我們農村的規矩,過年不過十五不算完。然而為了老闆的召喚,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遠去的路。他說過了元宵後他妻子再去,目的就是要妻子多陪陪孩子;因為這一去就是一年,中途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是不會回來的。我就問他這兩口子在外一年,能對家中的老小放心嗎?我見到他的眼淚都要出來了,他說還不是因為沒有別的本事;所以在當地也賺不到錢,因而才背井離鄉。他問我‘為何背井離鄉的總是百姓,而官員卻沒有品嚐這滋味的呢’?

我回來後上網,發現「中國式離別」在網路上很火;原來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條名為《又要離別》的微博稱,‘父母的衰老和孤獨,讓遠行的腳步無法義無反顧’。「返鄉—離鄉」模式構成了中國式大遷徙,其背後蘊含著「中國式孝心」的拚搏與無奈。這條微博發出後,引起了大量網友的共鳴;那些即將離家或已經離家的網友,深深地被這條傷感的微博打動。然而沒有人反問,這地方政府既無法實現就近就業;為何又不能使外出打工者無後顧之憂呢?因為是什麼使‘父母的衰老和孤獨,讓遠行的腳步無法義無反顧’,還是當地沒有為這些打工者解決後顧之憂的問題呀。

我們發現中國人每年春節的大遷徙都是那麼艱難,但無論多麼艱難都阻止不了這些打工者的回家之心;於是有的人說是中國人的孝心,卻不知道這打工者一年的辛酸。正因為如此,所以父母親這個家才是真正幸福的港灣;雖然載去的是相聚,載回的卻是離別;而且聚集的時間也不長。但正是這短暫的聚集,卻是外出打工者一年的動力;因為這聚集中,一年的辛酸早就煙消雲散;而換來的卻是從這幸福港灣中得到的快樂。我有個侄子在東南亞打工兩年,後來說自己再不回就要瘋了;因為在外面的辛酸總在疊加,而家鄉的思念卻與日俱增;這樣的循環使他實在難以堅持,所以今年春節堅決要求自費回家。看著他那幼稚的面孔和含淚離家的心情,我的心也碎了。

本來聚散離別是人生常有之事,可中國人的聚散離別是那麼艱難;為什麼,因為打工者在外艱難;而留守的父母與孩子同樣艱難;正是這雙方的艱難,才使得我們這‘中國式的離別’平添了那麼多的不舍。因為對於大多在外務工的子女來說,春節是一年中唯一與家人團聚的日子;而春節過後的這一別後的再相聚,大多是一年之後了。看著已經年邁的父母,而自己卻不能在身邊照顧;心中充滿著不舍、無奈和離別的酸楚。但是又不能因為這種不舍而止住離別的腳步,因為自謀出路是這些人的最高追求。同樣父母親也知道子女在外的艱難,所以同樣牽掛的還有父母親的不舍;但不舍並不能解決子女的就業問題,這才是「中國式離別」是那麼心酸的原因。如果我們所有「中國式離別」的人全部是官員那樣的享受,我們社會能有這麼多的不舍嗎?看我家鄉有個官員到外地做官,其家人全部同往;因為所有的住宿都是國家的,這難道還能有不舍嗎?

其實今天的「中國式離別」並不是每個人拚搏的結果,同樣還是關係就業的源泉;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能有一個好的就業機會;是不會有人願意輕易放棄。如我家住的附近有個單位食堂被該單位負責人老家的人承包,於是連這承包人的老父親也來守大門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見到這裡打工的農村人初四就來上班了。因為他們知道工作比團聚重要,在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自謀出路的今天;只有工作才能來維持生活。同樣在整個社會都是‘拼爹’的年代,有個好工作更不容易。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這些自謀出路的人,很難有選擇的權力;因為我們社會可以選擇在家人的周圍工作的只有官員,可以選擇把家人接到自己的身邊一起生活的還是官員;這些自謀出路的人也有與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景,也的確鼓舞著他們努力工作;可是他們能用自己的努力換來大團圓的又有幾人呢? 

我們總是為「中國式離別」編造謊言,說它是城鄉一體化的必然結果;試想如果自己的家鄉的發展了,我們又何必選擇他鄉就業呢?這就是我們改革後誕生出的一個理由,那就是老百姓要自謀出路。如果我們的官員每人身上都有安排百姓就業的硬指標,我們社會能有這麼多辛酸的「中國式離別」嗎?

不要高談闊論什麼「中國式離別」是全社會發展的動力,也不要說什麼無法堅守親情和陪伴是社會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它是「中國式權力而無責任」的結果。如果我們的官員在履行權力時涵蓋了就業的責任,我們社會能有「中國式離別」的傷感嗎?「中國式離別」蘊含著中國百姓的悲哀,當然更蘊藏著百姓的無奈。如果真的讓我們每個人選擇的話,我們社會究竟能有多少人願意選擇「中國式離別」呢?「中國式離別」的為啥都是百姓,這實際是拷問我們社會官員良心的一個社會性話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汪華斌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