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茅以升設計的「橋堅強」超壽命 就是不倒(組圖)

作者:王學進  2013-02-08 20: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茅以升設計的錢江大橋耗資160萬美元,設計壽命50年,
已經超期24年,74年就是不倒!


1997年1月28日投資高達6個億的錢江三橋通車。
14年後,2011年7月發生引橋坍塌事故。

迄今為止,杭州錢塘江上已經建成了9座大橋,一座比一座建得漂亮,但論質量,誰也不敢打包票,後建的橋一定比它們的老大哥———茅以升主持設計的錢江大橋牢固。這些天,隨著錢江三橋發生引橋坍塌事故後,網友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錢江大橋身上,發現大橋建成74年來任憑風吹浪打,巋然不動,被網民熱捧為「橋堅強」。網友發帖問:茅以升修的這座橋,設計壽命50年,已經超期24年,就是不倒,連大修都沒修過,這是神馬道理?(2011年7月24日《新京報》)

論設計能力、施工技術、材料質量,茅以升他們建錢江大橋時根本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至於投資,錢江大橋耗資160萬美元(未炸毀之前的建橋資金),而錢江三橋投資高達6個億,兩者更沒有可比性,但建造質量何以差距如此之大呢?答案已經由一網友給出了:過去的人實在,按部就班,科學施工,不搞獻禮工程,不搞大躍進,不沽名釣譽,不偷工減料,所建工程焉得不牢固?

此話說對了一半,其實這中間還隱含著另一層更深刻的含義,恰如網友所說的那樣:我覺得道德才是第一生產力,道德是社會運行的「萬有引力」,它看似不存在,實際上無處不在!它對社會的作用力總和任何其他力量不可相比!誠哉斯言!

錢江大橋之所以能在風雨中屹立74年,就因為建橋者們用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無與倫比的敬業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大橋奠定了精神基礎和靈魂底色。橋身不倒,首先是橋魂猶在。我查閱了有關錢江大橋的建設資料,震驚於以茅以升為代表的建設者們克服種種困難,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的創新精神,更敬佩茅以升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茅以升對建橋的每一道工序,都極盡苛刻,大到鋼樑的架設,小到每一顆螺絲釘都有嚴格的檢查程序。

2008年7月21日《衢州日報》曾報導過時任錢江大橋監工的姜時俊的事跡,他1935年大學畢業後,被學校直接安排到錢塘江大橋工程處,在茅以升的直接領導下擔任監工一職,具體負責技術管理工作。因為工作出色,廉潔自律,深受茅以升賞識。抗戰爆發後,姜時俊輾轉桂、湘、黔、粵,先後主持了湘桂鐵路、桂穗公路、湘桂公路等國內交通主幹線的建設,從未有瀆職事件發生。據此可知,當時的建設者們是何等敬業和廉潔,哪像如今,錢江三橋建成不久,三橋總指揮、副總指揮因受賄就雙雙落馬了。這就是道德的力量!建橋人一旦缺失了道德,哪怕技術再先進,也建不成錢江大橋這樣的「橋堅強」!

如今,茅以升1975年贈送給浙江省檔案館的錢塘江大橋工程技術檔案,已於2000年被列入全國首批48件《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之一,在為今人、後人提供珍貴的建橋史料和經驗,我希望今天的建橋者們不但能從中汲取技術養料,更能從中收穫老一輩建橋者們公而忘私、公正廉明、敬業奉獻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品格,將建橋事業當做百年大計而非政績工程來從事經營。(齊魯晚報)

茅以升生平:

(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結構工程師,橋樑工程專家。中國近代橋樑事業的先驅、鐵道科技事業的開拓者,同時也是中國土力學的開拓者、科普工作者。

簡歷

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今西南交通大學)。參加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留美官費研究生考試,以第一名錄取留洋;
191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橋樑專業);
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現為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是該校的第一位博士。

1920年回國後至1949年,曾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及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校長、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1930年至1931年任江蘇水利局局長,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直到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止),在自然條件比較複雜的錢塘江上主持設計、組織修建了一座全長1453米,基礎深達47.8米的雙層公路鐵路兩用錢塘江大橋。大橋於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鋼鐵大橋,是中國橋樑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1937年12月23日,為了阻止日軍攻打杭州,茅以升親自參與了炸橋。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茅以升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1948年3月,大橋修復通車;

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橋樑設計工程處處長;
1943年至1949年任中國橋樑公司總經理;
1943年當選中華民國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8年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山寨國後,茅以升受到重用。

1949年至1952年任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校長;
1951年至1981年任鐵道技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
1955年選聘為中共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9年在北京十大建築的建設中,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並為總理周恩來指定為設計方案審定人;
1955至1957年主持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
1977年主持設計了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
1982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89年11月12日去世,享年93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