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的十大敗筆!(圖)

在億萬個中國家庭和中國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孩子裡,孩子滿青不是第一個離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後一個。面對此情此景,與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評孩子本人及其極端行為本身的道德問題,過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傷和痛苦,不如冷靜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敗筆。

教育是每個人健康成長的關鍵和基石,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點和弊端是暴露無疑的。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殺性已經不容忽視地擺在我們面前。

面對矛盾,如果沒有適當的解決方法,那麼結果只有一種: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協。孩子選擇離開就是一種無聲的抗爭,一種沉默的妥協,一種融合了理智和衝動的極端路線。筆者要說,滿青是理智的,因為他沒有選擇更加極端的方式草草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開始擺脫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動走向社會的大舞臺,接受社會的熏陶和教育。同時,滿青又是衝動的,因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視了必要的道德因素,從此拋卻了家庭的親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無視了親人的悲傷。

面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種種弊端,很難籠統而簡單的一言閉之,筆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對模糊地分為兩個階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細細數來,可概括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十大敗筆:

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以後,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後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有無數個理由,又豈找出一個藉口,去挑戰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於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別: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鑑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像不像?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這一「像」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麼,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於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麼可怕呀!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質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並不陌生。據瞭解,這好像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鐧: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裡,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裡,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第四、動輒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凶

體罰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裡。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麼「不打不成才」、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於是一個嶄新的輪迴繼續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於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幫凶。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現在想來,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後做大官;明天他們如果覺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奮讀書。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後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那麼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們說這樣的話:終於輕鬆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裡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係不斷確立和穩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常不見面,見面後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第七、事業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麼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後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像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於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係,再進重點中學,然後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麼志願啊?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麼專業!此種後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後到向家長詢問,終於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於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中國家庭教育裡,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於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麼去要求家長呢?小時候發的紅獎狀裡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績優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麼?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氾濫的物質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的話,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唸書時,近乎氾濫的物質支持就開始了。

據筆者的經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成績達標後的「獎金」;

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

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

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

五是節假期間打的小零工。

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支持相提並論。物質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氾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順利成長的絆腳石

中國教育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性教育方案。要是歸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來,似乎有失偏頗。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從很小的時候,很多孩子就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但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或者還會有很多種答案,但總結起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著法地迴避性教育問題。

而學校教育就彌補這一點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以筆者為例,初中開生理衛生課,講到人體生殖器官那一章節時,我們的女生物老師神秘消失了。後來一個男老師來帶課,草草說了幾句便讓大家自己看課本。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對一些性知識幾乎為零的孩子,以至於發生什麼未婚媽媽、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現象時,除了深刻思考我們教育的失敗之外,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帶來的危害了。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每個人永久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承擔著對孩子的「搖籃教育」,同時父母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關係到孩子的「終生教育」。我們可以好不誇張地說,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奠基工程。可惜的是,作為我們每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們中國家長和中國家庭教育存在著以上十大敗筆,這是我們多少年來一直容忍著的……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把兒童教育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要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塑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一是家庭,

二是學校,

三是兒童所在的集體,

四是兒童本人,

五是書籍,

六是偶然出現因素。

單從排列順序上來說,家庭無可爭議的被列在首位。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辨出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面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十大敗筆,更多的中國家長是否應該反思呢?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