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窯洞對話」是指抗戰勝利前夕,當時還在延安的毛澤東與中華民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黃炎培關於「歷史週期律」的對話。
1945年7月4日,民建第一任主委、教育家黃炎培以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身份和章伯鈞等人一起訪問了延安,同毛澤東在窯洞見面長談,史稱「窯洞對話」或「窯洞會談」。談話中黃炎培對毛澤東說:「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跳出這週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週期律。」對黃炎培的問題,毛澤東答道:「我們能跳出這個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這個對話的核心是以民主來改變中國的王朝更替鐵律,此時的毛澤東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一點:專制是政府腐敗的原因,這可謂切中國民政府的要害,非常中肯。但是這一思想也存在一個問題:如果一旦政府不「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怎麼辦?毛澤東與黃炎培等人都沒有想到。這反應出毛澤東對民主理解的侷限:民主僅僅是「讓人民來監督政府」,而不是「人民選擇政府」,他的政府選擇思想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也正因為這一點,歷史週期律的危機不時在中國浮現。每當浮現這個危機的時候,毛澤東的辦法是加強「專政」,結果是人民成為「專政」對象,人民的嘴巴給封住了,當然連「監督」的可能性也沒有了。這個問題留給了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人。可以說,當年的胡耀邦與趙紫陽是想解決這一問題的人,但是可惜的是,當他們相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他們也被「專政」了。於是問題「接力」到了新一代的領導人。
2009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聯合專訪,在回答網民有關能否管住「三公消費」問題時說:「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其實,我們能夠做到,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就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第二條就是民主監督。我曾經引過在建國前毛澤東主席和黃炎培先生說過的一段話解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週期律問題,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會出現人亡政息,他提的是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出國,其實也關係到整個反腐敗。」溫家寶總理的思路已經同階級鬥爭為綱思想劃清了界限,人民反對腐敗已經不是「敵對」行為了,而是反腐敗成功的保障。但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政府不讓人民監督怎麼辦?因為受監督是不舒服的是,沒有外在的力量,單單靠道德,不可能保障政府接受人民監督。不信請看,從溫家寶總理講話到現在,又過去了三年,三公消費解決了麼?沒有,而是愈演愈烈。
最近,新一代的領導人又提到這個問題。2012年1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登門走訪8個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時,談到了毛主席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於歷史週期律的一段對話,總書記說,那「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我認為總書記重溫「窯洞對話」的用心良苦,他看到了政權面臨的危機,正像他在十八大上所說的,「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
看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僅僅看到這一點似乎還不夠,還是要解決上述毛澤東遺留的問題:如果政府不「讓人民監督」怎麼辦。現在的問題正是許多政府不讓人民監督,人民一監督,他們就說「造謠」,就說「誹謗」,就說「群體性事件」,就「勞動教養」,甚至判刑。怎樣解決,如何解決,這才是關鍵所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