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債」畸高成為中國人生活負擔

人情往來本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促進交流、加深社會凝聚力的手段。然而,禮尚往來卻日益畸化為龐大的「人情債」,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負擔。

有數據顯示,中國戶均「人情支出」(節假日和紅白喜事支出)在家庭總收入中的佔比高達7.9%;農村家庭的「人情支出」更高達11.4%。

或許對富人而言,一次大手筆的「人情消費」也許等同於添置一塊瑞士手錶或是一套名牌西服——是「身份的象徵」。但對中國窮困家庭而言,「人情消費」可以稱得上是辛酸的「血淚債」了。調查顯示,收入水平處於最低25%的城市家庭的「人情支出」佔總收入的比例高達45.1%。是什麼驅使人們即使入不敷出也要去付「份子錢」呢?

答案也許很顯然。人情債,還了,也許餓肚子;不還,下場更糟糕。違反了規定的風俗習慣也許會受到嚴厲的制裁,社交孤立是一方面,輿論壓力更是難以承受之重。

即便是目前可以做到「遺世而獨立」,待到家中子女即將成家立業之時,也不得不重新進入社會關係網路。普林斯頓經濟學家認為,婚姻市場的競爭在處於收入低的家庭之間尤其激烈。低收入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大程度取決於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譽。為了營造好的口碑,維護與鄰里 鄉親的關係,從而將來為子女謀求好的配偶,這部分家庭不得不咬緊牙關支付高額的人情費用。

所以,再窮也要咬咬牙出了該出的份子錢,不出的話,鄰里取笑,鄉親指責;不出的話,兒子娶不上媳婦,女兒出不去閨閣。人情貴嗎?再貴也要給,砸鍋賣鐵也要給。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民甚至賣牛賣地來支付「份子錢」,想必也是被人情「綁架」了。人情貴,債難還。

對窮人而言,「人情支出」的邏輯背後隱藏著更為畸形的消費陋習。鋪張的紅白喜事推高了家庭的「人情支出」;因為怕收不回來,家庭便想盡辦法以各種名義擺酒設宴,更加鋪張。人情消費和鋪張之風水漲船高,帶來的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一方面,這部分本可以用於生產的資源被用於扭曲的炫耀性消費,是經濟發展和社會 福利的極大損失;另一方面,日益膨脹的「人情消費」和婚喪嫁娶規模使得低收入家庭苦不堪言。

傳統習俗如果已經病入膏肓,或許就到了該被摒棄的終時候了。或許我們該找到新的交往模式,而不是依靠扭曲的消費行為苦苦支撐,因為人與人交往並不需要金錢開道。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