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煙公司出品的煙畫《造船匠》
我國的造船歷史很悠久,人們在五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蹟中,就發現了古代人發明的獨木舟。到了春秋時期,《詩經·小雅》中則有「泛泛楊舟,紼糹麗維之」的句子。由此可知,當時的人不僅以楊木製舟,而且善用繩纜操作船隻。當然,這一時期的船主要是一些小船,僅乘三五人而已。後來,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藝水準的不斷提高,船越來越大。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句著名的唐詩把三國兩晉時期出現的大船描寫得十分傳神。據《晉書》記載:「武帝謀伐吳,詔修舟艦。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這樣的大船,主要是用於戰爭。
到了隋煬帝時期,船的體積就更大了。據宋代劉又慶的《大業雜記》記載:其中龍船「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周以軒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飾以丹粉,裝以金碧珠翠,彫刻奇麗,綴以流蘇羽葆、朱絲網路;下一重居內侍及乘舟水手,以素絲大繩六條,兩岸引進」。及至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舳艫千里,隊伍浩蕩,其規模型制更是可想而知。可以說,當時我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都是遙遙領先的,造船匠隊伍也是十分龐大的。
從文獻上看,我國的造船匠不僅能製造各式大小船隻,甚至還能造「潛水艇」。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稱:秦時「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浮沉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這種「淪波舟」,能沉浮於海底,豈不是古代的潛艇嗎?
清王朝實行了「海禁」,閉關鎖國三百餘年,以致在晚清時期,國內竟然再也找不到能造大船的工匠。民間的造船匠,也只能製造些小型的木船而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