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最受侮辱的捐款》網帖引發關注。一位自稱雲南大理州鶴慶縣小學老師的網友表示,她和同事到縣民政局交學校給彞良地震的募捐款,卻被民政局工作人員拒收,並責怪零錢太多不好數、嫌捐的錢少,還「辱罵」她們。鶴慶縣民政局日前證實拒收捐款屬實,「已批評教育了當事的財務人員」。
因「捐的少」而飽受「侮辱」,民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如此肆無忌憚行徑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
愛心無價。慈善捐贈的真正價值意義並不在於捐贈數額上的多寡高低,而更在於公眾的參與程度。鶴慶縣民政局以「零錢太多、錢少」為由拒收捐款的做法,顯然表明,當地民政部門其實是完全昧於這種慈善價值真義的,也並不真正懂得應如何去珍惜善待捐贈背後的慈善愛心。
鶴慶縣民政局拒收捐款行為中,「最受侮辱」的不止是這位當事教師及其所代表的師生,也不止是慈善捐贈本身,同時更是那些所有富於愛心的公眾,以及基本的行政服務品質和職業道德操守。
然而,現實地看,「民政局拒收捐款」這種荒誕「侮辱」現象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並不十分令人意外。不久前,知名企業家、慈善捐贈人黃怒波不是就曾直言,「現在官辦的慈善機構,捐錢好像還得求著他們一樣,我已不信任」。上述鶴慶縣小學老師在民政局「最受侮辱」的捐贈經歷,不恰恰就是對這種「捐錢好像還得求著他們一樣」的官辦慈善面目的生動詮釋?
顯然,因這種「求著他們」而「受侮辱」,並最終產生「不信任」的,絕非少數個別現象。《2011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慈善捐贈總量較2010年下降18.1%,其中,紅十字會接受捐贈同比下降57.39%,各級民政部門接收捐贈同比下降42.19%。
結合長期以來許多地方,人們在行政機關辦事常常都會遇到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經歷,就會發現,像鶴慶縣民政局這種拿「零錢太多」說事的拒收捐款做法,其實一點都不算離奇反常,而正是時下公務生態、官僚積習中十分普通常見的景觀和情節。
迷失於慈善的價值和意義,加之權力機關的官僚陋習,在這樣的慈善生態下,民眾「捐款受辱」怎能不會發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