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民國教育的花開花落(中)

 2012-09-02 12: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民國教育的花開花落(上)

(續前段)

我想起一個故事。在蘇州工業園區,那裡有一家美籍華人開的企業。這個企業的食堂門口有一片草坪,要進入這個食堂,必須要繞一圈才可以。但是,員工都不願意,他們就在草坪當中走出一條路,一條最短、最快的路。其實,這是人的天性,要走捷徑嘛。這個老闆有點與眾不同,他後來琢磨出一個辦法,他在草坪中間種了一棵樹,恰好擋住了那個捷徑。然後他告訴員工,在我這個公司,倡導不走捷徑,用一棵樹作為標誌。他倡導的正是一種「慢」的觀念。在一個人人都求快、走捷徑的時代,求慢就是一種理想。

我們今天看民國教育,會有很多看點。剛才講的就是其中的一個看點:教育的獨立性。另一個就是,它是人的教育,它把人當人。有一個在臺灣影響非常大的知識份子,叫殷海光,是金岳霖的弟子。我到臺灣參觀殷海光的故居,走進去看到的第一條他手寫的格言,當時印象特別深。由於他是研究邏輯學、倫理學的,因此就更加關注基本性的問題,他說:「自由的倫理基礎是把人當人」。我想把這句話借過來說:教育的哲學基礎是什麼?把人當人。

「把人當人」,不是說我們現在不把人當人,而是說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把人當成工具。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教育設計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因為學校要求學生在考試中勝出,要他成為考試的機器,整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考試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教他成為一個人而存在的。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當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去的時候,你要扭轉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去拼,拼到最後大家都筋疲力盡了。華東師大心理學繫在2006年做了一項調查,調查了1300多人,竟然有70%以上的人把考上大學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因為在前面奔跑的過程中,實在太累了,筋疲力盡了,好不容易跑到這個點,終於可以放下來了,所以,這裡都成了他的目的地了。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前面說,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永遠沒有終極的目標,它永遠朝向未來,它只是一個過程,它沒有結果,沒有終點。

文質先生有本書,叫《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實中國的文明、文化也在十字路口。我們一方面在享受著人類高科技所帶來的一切最先進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們發現自己正越來越往下走。我就想到另一問題:教育從產生之日起——西方的(古)希臘時代,我國的諸子百家、孔夫子時代,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升人類。

今天處在轉型期的中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很多事情都是按照本能設計的,但教育是與本能為敵的,教育是要提升人,而不是按人的本能來行事,不是按本能來思考,要把人變成一個有能力駕馭自己本能、超越自己本能的高級族類。什麼是文明?文明就是有高於本能的東西。如果什麼都按照本能去做,動物也有本能,甚至有比人類強過百倍的本能。所以,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有能力超越自己的本能,而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育,通過教育提升人,通過教育讓人超越本能,實現自我。但是現在你到街上一看,滿大街的廣告,或其他的東西都是把人放回本能的狀態,它們都是迎合人的需要產生的,而不是讓你高於自己的本能。與人的本能相對應的,無非是衣、食、住、行、性這五個,整個社會的一切彷彿都是圍繞著這些而產生的。所以,廣告、各種娛樂節目,它們不是向上提升人,而是向下沉淪,這是社會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都是與這樣的本能化趨向為敵的,是為了抗衡人類向下拽的趨勢而存在的,否則,要教育幹嘛?如果只是要迎合本能的需要,你根本不需要讀書,不需要進學校。所以,孔夫子以來的教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將人類一代一代積累的最好的文明成果告訴你,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讓我們更加靠近文明,但今天看來,我們未必是在往這個方向在走。

也有一些人在說,懷念民國是不是一種病?有人問我懷念民國是不是一種懷舊?每一次我都斷然否定了,我說,懷念民國不是懷舊,而是一種尋找。經濟學喜歡講一個詞,叫「路徑依賴」,教育也要講「路徑依賴」。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多的強調外面的資源、橫向的資源,而往往會忽略本土的資源、縱向的資源,那就是往前追溯。往前追溯我們有兩大傳統,一是孔夫子以來的人文教育,二是晚清以來的新式教育傳統,我們只有這兩個傳統。從路徑依賴來說,往往只有本土資源更有可以轉化成一種動力,成為一種內在的力量;外在的資源,我們在借鑒的時候,不容易轉化成自己內在的生命力量。當我們回望民國的時候,是要尋找一種可以依賴的資源,一種可以依賴的本土資源,因為從晚清到民國的半個世紀當中,我們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規範,創造了一些可以讓我們今天重新接上的傳統。

有一個企業家叫盧作孚,他是民生公司總經理,曾經是中國的船王。但他說自己是一個教育家更多於實業家。他曾經辦過學校,做過民眾通俗教育館館長,更重要的是他在重慶一個叫北碚的地方搞鄉村建設,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當地做出了很大的成績。當別人問他,你做得這麼好,有什麼奧秘時,他指了指牆上刷的標語:「忠實的做事,誠懇的對人」。這十個字很簡單,也很樸實,但是恰恰包含了教育的真諦,忠實、誠懇,人的教育。在那個時代很多中學、小學的校訓中,我們都會看見這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實」,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最缺的也正是這兩個字,而浮躁的、華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我對那個時代的教育總結出幾組關鍵詞:

知識、方法、視野

興趣、健康、能力

個性、氣質、精神

現在看來似乎沒有太多的意義,沒有太大的價值,但是當我們對這些詞重新進行解讀之後,教育其實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北大有一個經濟學教授厲以寧,每次在給新生上第一堂課時他都會問一個問題:你到北大來是要學什麼?很多人說,我是來學知識的,他說不對;也有人說是來學方法的,他也說不對。沒有學生能答對,他就說:你是來開闊視野的。教育首先給學生提供的是一個文明的視野,讓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讓他看到古往今來人類走過了一條怎麼樣的道路,讓他打開視野,認識這個世界、這個時代,這才是首要的目標,然後才是知識和方法。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說:在谷歌時代,什麼樣的學問似乎都變得不太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沒有必要嘛,你在谷歌上一搜索關鍵詞,一大串的東西全出來了——你記那麼多幹嘛?那就叫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個「判斷」。我覺得他說的「判斷」這個詞非常好,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你有能力對這些知識作出判斷,因為網上的東西不一定都對的,有很多都是錯誤的,你具備辨別真偽的能力,那才是屬於你的真本事。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們缺的不是知識,因為知識獲得的途徑真是太多太多了——過去,我們說一個人要是不經過學校教育,就是「睜眼瞎」,但在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已經非常豐富了,「獲取」已經不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但是困難的是,你自己怎麼去看待這些知識,怎麼去判斷這些知識,並形成你自己獨立的看法。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判斷我們教育的功能,就能看到它的侷限在哪裡。等一會兒我會講到,當教育把老師和學生在時間、空間上佔得太滿,都佔滿之後,留下給他們裝備自己、真正提升自己的餘地就沒有了。

《聖經》中說,耶穌來到世上要幹什麼?干三件事: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被壓制的得自由。我把這三句話用在教育上,怎麼解釋呢?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本來都是不瞭解的——所以,古希臘有句名言:認識你自己!教育所說的把人當成人,首先也是讓人認識自己: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往哪裡去。認識你自己,就是讓「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就是我剛才講的,讓你看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被壓制的得自由」,指的是你真正認識了這個世界,你就會獲得精神上的自由,你就會覺得,自己是活得是有自信的,是有尊嚴的。

我覺得在這一問題上,民國時代的學校基本上都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他們有大把的時間讓老師和學生自己去想這個問題,自己去讀書,自己去玩想玩的項目。學校裡有很多不同的社團,有很多讓學生去從事文化或其他活動的空間,所以下面我想說的關鍵詞是:興趣、健康、能力。

如果一所學校能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自己興趣之所在,真正讓他們知道興趣在哪裡,也讓老師有機會把自己的興趣轉化成動力,這樣的教育才有可能變得豐富、健康,也才能把一個人的能力挖掘出來——因為每個人的潛能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上帝所賦予給每個人的恩賜是不同的。每一個人恩賜的方向一定都不相同,我看到在某些領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後來回憶自己的中小學時,不約而同的講到,自己在中學或小學時代,在某個階段遇到某個老師,這個老師激發出他某個方面的潛能,然後他在那個階段就奠定了今後發展的方向。中科院院士施雅風是中國冰川學的開創者,他的啟蒙是在初中完成的,他當時就決定要考大學的地理學專業,後來考取了浙大。中國最著名的植物學家之一吳征鎰,還在揚州中學讀中學就發現自己的天分在這一方面,後來就不斷在這個方面追求。科學史家、《愛因斯坦文集》編譯者許良英,之所以後來會去研究愛因斯坦,也起源於少年時代的一個偶然機會,他讀到愛因斯坦的一本書《我的世界觀》,一心想成為像愛因斯坦那樣的物理學家。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我深感,在學校階段,如果有充分的機會,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能力在哪一個方向,並且能健康的發揚光大,這就是真教育。

我喜歡講兩個只讀過小學的人,一個成了作曲家,一個成了出版家。一個叫周大風,在浙江讀的小學,學生時代偏愛音樂,天分得到發掘,初中失學,踏上社會,最後成了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一個叫範用,三聯書店的總編輯,他只上過鎮江的穆源小學,他非常懷念這所小學,甚至為她寫過一本書,我還沒有看過第二個人為一所母校——小學——去寫一本書的。他的小學給他留下這麼深的印象,以致可以寫成一本回憶錄,他在書中回憶了整個小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小學畢業,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他到出版社做學徒。如果要講知識的話,他根本比不上同時代的其他人,因為別人還要繼續受教育啊,而他沒有機會了,但是我覺得他在小學中得到的東西已足夠奠定他今後成為一個優秀的出版人。他特別講到的是,他在小學裡做志願者,做義工——為學校管理圖書館。當時,這件工作是學生們輪流去做的,而他是小組長,並做得很好。他把圖書館的書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其中有一套書,叫《小學生文庫》,裡面什麼門類的書都有,還有大量的雜誌,他都瀏覽過。這是他小學時代完成的一件事,第二件事是他在學校裡辦了好幾個不同的壁報,實際上就是他自己寫寫畫畫抄抄的東西,這就奠定他後來成為出版家的基礎。他還參加學校組織的劇團,到街頭去演出過,宣傳抗日。這些在小學時代做的事情,就成為他今後很多發展的奠基石。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