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老工藝 拉薩風箏(圖)

拉薩風箏流行於西藏拉薩、日喀則、澤當等地,並傳播到鄰國尼泊爾、不丹,清代盛行於藏族上層。十三世達賴喇嘛偏愛風箏,曾為專供風箏和加工箏線的「上哉」加封印章。藏歷八月衛藏地區風力較足,是放風箏的季節。民間認為,風箏放早了,秋季就會過早終結。拉薩風箏的放飛有許多規定。在時間上,拉薩在雪頓節後放飛,日喀則必須由東頭宗的俗官先行放飛。風箏的形制與使用有年齡的規定,如六軸、八軸、十軸風箏,必須按年齡大小分開選擇。藏族風箏形態較為單一,多為菱形平面,但講究彩繪圖案,有「加沃」(大鬍子)、「古瑪或古那」(釘頭或黑頭)、「米洛」(瞪眼)、「其瓦」(齜牙)、「幫典」(圍裙)、「嘎林」(腿骨號)六種。因色彩艷麗,放飛時天空一片斑斕。平時這些風箏懸掛在牆,視為升騰運氣的聖物。

拉薩風箏的放飛技巧體現在空中的爭鬥玩耍。放線與收線的微妙變化,可以使風箏在空中迅速地升降、旋轉、左右打滾。最大的特點是「打架鬥毆」,最後斷線飄走者為敗。各種打鬥技巧最後都集中在「絞線」上,線的質量至關重要,故在製作時有一道工序即上「那」。「那」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碎粉,加入一種黏性較好的植物「旺拉」,調上搗碎的大米、白糖和水攪拌煎熬。等冷卻到一定溫度時,將「那」放在手心,將風箏的線從指間穿過,使粘上粗細不等的「那」如同鋸齒。拉薩風箏的製作具有季節性。每年秋季在拉薩、日喀則等城鎮有人專門做風箏出售。日喀則的拉達卡其和拉薩的次仁等家族風箏製作技術精湛、特色鮮明,頗有影響。但現在一批有造詣的風箏藝人相繼去世或年邁古稀,技藝面臨失傳。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