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了三千年的吳歌文化長河

所謂吳歌,又稱吳聲歌曲。是指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井包括上海在內的整個長江三角洲用吳語演唱的山歌、小調、號子等民歌。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錦鏽的江南是傳唱吳歌的故鄉,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吳歌的搖籃...

吳歌源遠流長,自成體系。吳歈之名,雖最早見於屈原的楚辭《招魂》,而在此之前,吳歌就早已盛行。如春秋五國流傳下來的諷喻歌曲《梧桐秋》、愛情民歌《南山有鳥》等,其風格與《詩經》相近,以清新委婉的曲調和吳儂軟語的地方特色而名傳遐邇。並對歷代詩詞產生深刻影響。

漢樂府詩中的《江南可採蓮》五言吳歌,描述了江南水鄉的優美景色。三國時的《吳孫皓初童謠》表達了吳人反對遷都的決心。六朝時的《子夜歌》,以對答的形式訴說男女間的真摯愛情。南宋的《月兒彎彎照九州》,一直流傳至今。明代的《梔子花開六瓣頭》、《五更調》、《哭七七》、《蘇州景》等,有的被吸收、改編到蘇州評彈和蘇州灘簧戲曲中而得到廣泛傳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