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統與當代中國經濟

為討論這個問題,我參考了臺灣「中央研究院」和臺灣大學林滿紅教授《中國傳統經濟的特徵》一文。此外,我還提出了其他的一些相關問題,供大家思考。

林滿紅的文章討論了以下問題:

一、中國傳統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對當今生產活動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度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該制度和西周時期的井田制有什麼區別。

三、中國的家族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家族成員間的協作如何影響噹代中國經濟

四、商品貿易的發展歷程,其中關於國際貿易的內容與我主編的《羅德里奇中國經濟指南》中的一章有關。商品貿易的發展包括不同的貨幣形式、伴隨著貿易擴張發展起來的工業生產、城鄉經濟關係、商業組織、聯繫與溝通、融資、政府企業和國際貿易、政府的商業政策等內容,這些對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五、歷史上各朝各代政府都是如何管理經濟活動的,包括為基礎設施建設招募工匠(如修筑長城和開鑿大運河)以及在特定時期為貧困的農民提供貸款等。

六、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及其對當今中國工人工作態度和工作習慣的影響。

七、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激勵和社會福利制度。

另外,我也想提出以下問題,供讀者思考:

一、中國的歷史傳統如何影響噹代中國的政治和民主發展?

二、中國的歷史傳統是如何影響噹代中國司法體系的建立的?中華民國的司法體系目前仍在臺灣沿用。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開始建立的法制體系如何影響傳統的商業活動中「關係」對交易的影響?

三、1978年經濟改革前後的經濟發展規劃有沒有其歷史淵源?比方說和修筑長城、開鑿大運河有沒有聯繫?

四、中國歷史如何影響噹代家族制度?這包括生育、親子關係、婚姻以及退休父母和子女的關係。

五、林教授的文章提到,政治是決定經濟繁榮與衰退的主導因素,歷朝歷代之初,政府都能很好地管理國家,後來就退步了。但我們還需要考慮經濟因素的影響,包括稅收等政策對產出的影響。

六、在中國歷史上哪些企業是國有企業?

七、在中國歷史上哪些機構是銀行和金融機構?中國在歷史上是如何鼓勵或限制私營企業發展的?

八、當代中國人民強調「致富」、重視財富的社會環境有何歷史淵源?

從歷史的視角考慮這些問題,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當今的中國經濟。

本文留言

作者鄒至莊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