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天地結構的推測(組圖)

相傳在遠古時候,共工和顓頊兩人為了爭奪天下發生了爭戰。共工失敗後,一氣之下跑到了大地的西北角,撞倒了那裡的不周山。不周山原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後,西北方的天就塌了,東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於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東南方。這生動地反映了古人對於天地結構的推測。

天地到底是什麼形狀,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如何,天地各有多大?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人們就圍繞著這些問題爭論不休,參與討論的不僅有天文學家、哲學家,甚至連一些帝王,如梁武帝蕭衍、明太祖朱元璋等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天文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學術思想比較活躍的時代。在這段時期內,湧現了許多討論天地結構的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於漢代的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

蓋天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討論天地結構的體系。早期的蓋天說認為:天就像一個扣著的大鍋覆蓋著棋盤一樣的大地。這樣的天地形狀很容易讓人們產生疑問:圓形的天怎麼能夠與方形的大地合攏呢?隨後,蓋天家又主張:天象圓形的斗笠,地像扣著的盤子,兩者都是中間高四周低的拱形。這種蓋天說即能克服「天圓地方」說的缺點,也能解釋很多天象。

蓋天家認為,太陽在天蓋上的週日運動一年中有七條道路,稱為「七衡」。最內一道叫"內衡",夏至日太陽就沿內衡走一圈;最外一圈叫「外衡」,是冬至日太陽的路徑;其它節氣裡,太陽沿中間的五道運行。這就是蓋天家的「七衡六間」。他們還主張,太陽只能照射16.7萬里,超過這個距離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因此白天就是太陽走到距離我們16.7萬里以內的範圍,而晚上則在該範圍之外。

渾天說

張衡在《渾天儀注》一文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天就像一個雞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黃,天包著地如同蛋殼包著蛋黃一樣。這是對渾天說的經典論述之一。

渾天說還認為天球北高南低,繞通過南北天極的軸旋轉。垂直於南北極軸把天球平分成南北兩半的大圓就是天赤道。與赤道斜交成大約24度角的大圓是黃道,太陽在黃道上運行。過日心並與天赤道平行的圓是太陽的週日平行圈,它代表著太陽每日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天球繞南北極軸旋轉一週就是一日。夏至日,太陽處在黃道最北點,太陽的週日平行圈一大半在地上,一小半在地下,表示著太陽在地上的時間多,在地下的時間少,日出在東北方,日落在西北方。冬至日,太陽處在黃道最南點,週日平行圈有一大半在地下,一小半在地上,太陽在地上的時間少,而在地下的時間多,日出東南方,日落西南方。

渾天說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設計與製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渾儀和渾像的結構就和渾天說有著密切的聯繫,對天文學的有關理論問題的解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宣夜說

《列子·天瑞篇》記載了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杞國有一個人聽說天是由氣體形成的,日月星辰就漂浮其中之後,他非常擔心天體會掉下來,讓他無處躲藏,於是整日憂心忡忡,茶飯不思。朋友把他拉到一位智者那裡,智者開導他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形成的會發光的物體,即使它們掉下來,也是氣體落入氣體中,不會造成任何損傷。」

蓋天說和渾天說中的日月星辰都有一個可供附著的天殼,蓋天說的附著在天蓋上,渾天說的附著在像蛋殼一樣的天球上,都不用擔心會掉下來。但是後來人們觀測到日月星辰的運動各自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在一段時間中停滯不前,根本就不像附著在一個東西上。所以就又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宣夜說」。

宣夜說主張:天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沒有任何形質,我們之所以看天有一種蒼蒼然的感覺,是因為它離我們太深遠了。日月星辰自然地漂浮在空氣中,不需要任何依托,因此它們各自遵循自己的運動規律。宣夜說打破了天的邊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無邊無際的廣闊的宇宙空間。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