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舊日本軍在中國的強制收容所

作者:谷風  2012-06-21 10: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稱為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8日爆發後,侵華的舊日本軍把散居在華的歐美民間人強行押到各個強制收容所集中,嚴格管理。在中國山東省濰縣、現改為較大的濰坊市就有一座由舊日本軍建做的「濰縣收容所」,位於該市中心部。七十多年後,收容所的一部分遺蹟仍然散佈在當地各間醫院、學校的敷地上,但外界鮮有人知道這一個收容所的存在。

1942年3月,正當二戰戰火方熾之時,舊日本軍接收了濰縣郊外的基督教設施「樂道院」,並在此駐軍。同時開始建造面積達八萬三千二百多平方公尺的收容所,圍繞收容所四面修筑一道高的牆壁,上面佈置崗哨,並遍佈鐵絲網和高壓電線,高牆內外,戒備森嚴。

為了報復美國政府在二戰期間把在美的日系人集中隔離,舊日本軍也把散住在中國各地的歐美民間人用卡車陸續強行押送到濰縣收容所。一家六、七口住在只有四張半榻榻米寬的石屋,沒有供暖設備。一些完整無損的石屋仍殘留至今。現在八十二高齡的張錫鴻,當時和他父親是在收容所裡當清潔工,如此憶述:「那些外國人把貴重的衣服用竹竿挑到高牆外面換取鹽、砂糖及雞蛋等營養品」。

除了與日本是同盟國的德國、義大利及瑞士等中立國外,所有居住在長江以北的歐美人皆被集中到濰縣收容所,其他各地的則被送往香港和上海的集中營。據估計有約二千多人被投進這些強制收容所內。

濰縣收容所裡共有327人,從一般的普通平民到醫生、商人、學生等,乃至著名的人士均被押送在此。如1924年巴黎奧運會四百米金牌獲得者、英國出身的傳教士葉利德,他在1945年2月因患腦疾,才四十三歲便去世。第54屆國際電影藝術獎得獎影片「賽跑者的火炬」就是描寫葉利德的一生經歷。

舊日本軍採取半自治方式來管理這個收容所,對宗教信仰、教育、音樂等文化活動都不予干涉。食品則是配給制,蔬菜由收容所裡的人組織去種植,自給自足。雖然如此,慢性化的營養不足導致不少人失去了生命。據現存在紀念館裡的資料顯示,收容所的人沒有遭到舊日本軍的殺害,但脫走事件不時發生,被逮捕者大多受到舊日本軍嚴厲的審問後釋放返回收容所內。

1945年8月17日,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第二日清晨,美國軍機把特別救助隊空降到此,終於將收容所裡的人全部放出,結束了他們長達三年多的囚徒式生活。

在濰坊市的收容所跡地,有一間「濰縣收容所紀念館」,裡面不但展示很多當時收容者遺留下來的素描、相片及印刷品,亦有重現昔日整個收容所的模型,館外有一塊紀念碑,把當時收容者的姓名、國籍、年齡、性別及身份刻在石碑上,公園附近豎立著一座手拿槍枝、號角的盟軍戰士們塑像。

2005年8月17日,藉該收容所解放60週年紀念,曾被收容過的67位歐美人士到這裡來憑弔,並出席了紀念儀式。舊日本軍在中國建起的強制收容所雖然只是二戰歷史裡的一段小插曲,但歷史終歸是歷史,歷史不應被遺忘,有必要向世人、尤其是向日本人傳達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

来源:來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