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西域和新疆的由來

 2012-06-20 13: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西域」一詞,可理解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詞最早見諸文字是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其當時是指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之南北的廣大地區;「廣義」是指除狹義以外的、包括亞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在內。

《史記》中的「西域」實際是指漢朝統轄領域以外的「西北國」;而以後所說的「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荀況的《前漢記》即已說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詞,是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開始,當時「西域都護」管轄的地區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最早為五十國,後各國之間吞併為三十六國),其具體位置,《漢書.西域傳》說:「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即現在的新疆南疆地區。這是漢代所說的「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西域」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至於古代「西域」三十六國現在的地方,按歷史資料,大致可分為:

(一)烏孫: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察布查爾錫伯縣附近幾縣及現哈薩克斯坦部分。是當時烏孫國的屬地,但絕大部分被沙俄侵佔;

(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拜城縣一帶;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

(四)于闐:今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一帶;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東南、羅布泊西北一帶;

(六)樓蘭: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羅布荒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與現在的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有別),現僅存樓蘭遺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西南,玄奘取經曾在此停留過;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東、車爾臣河南岸,為西域36國中最小的國。

(九)戎盧:在今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南;

(十)紆彌: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東;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

(上述四國全部在今和田地區東部一帶,均已被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淹沒)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東南的藏桂鄉附近,尚有漢時皮山古城廢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東一帶;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區英吉莎縣東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和喀什市;

(十七)莎車:今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後被于闐吞併;

(十八)尉頭: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和喀什地區巴楚縣一帶;

(十九)溫宿:今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和溫宿縣一帶;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尉犁縣,後被焉耆吞併;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一帶;

(二十二)卑陸: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帶;

(二十三)烏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昌吉市以北一帶;

(二十四)卑陸後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東一帶;

(二十五)單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東北;

(二十六)蒲類:今新疆哈密地區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七)蒲類後國:今新疆哈密地區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八)西且彌:今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東南;

(二十九)東且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東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國: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

(三十三)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市及附近地區;

(三十五)車師尉都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東南;

(三十六)車師後城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周圍。

此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賓、烏弋山離等十幾個小國為西域國家,現在中亞及阿富汗、印度等國境內。

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壽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來後,按董琬的理解,他將「西域」分為「四域」:一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二域:「自蔥嶺以西、河曲以東」;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四域:「西海之間,水澤以南」 ,(後三域均為現帕米爾高原以西以東)(見《北史.西域傳》)。到這時,中亞許多地區才被看做是「西域」的範圍。

唐代,「西域」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與董琬的理解一致,範圍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亞、西亞地區均為「西域」;「狹義」並非指漢代西域都護所管轄的現新疆南疆地區,而是指蔥嶺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島)的這部分中亞地區,「狹義」的「西域」,主要是與唐代的疆域變化分不開的,漢代行政管轄最遠到巴爾喀什湖及蔥嶺一帶,而唐代設置的都督府州縣最遠達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島等的統稱(見陳誠《西域蕃國誌》)。

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時期撰修的《西域圖志》中,對「西域」的範圍做瞭解釋:「其地在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至喀爾喀(今蒙古國)、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蕃藏,輪廣二萬餘裡」。乾隆時,「西域」已被稱做「新疆」;嘉慶時,「新疆」一詞就完全代替了「西域 」,故《嘉慶大清一統志》就只稱「新疆」不稱「西域」。《嘉慶大清一統志》所說「新疆」(即「西域」)的範圍是:「東至喀爾喀、瀚海及甘肅界,西至右哈薩克及蔥嶺界,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廣輪二萬餘裡......」。這便一目瞭然了,清代的「西域」的範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

新疆,古稱西域,意為中國的西部疆域。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設省,並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週年。「新疆」作為這片古老而廣袤土地的名稱也已經近3個世紀了。

從西漢張騫「鑿空西域」開始,中原與西域的瞭解和政治、經濟、文化聯繫開始越來越多。而在此之前,周穆天子西巡、崑崙墟的天帝宮闕、西王母瑤池就已經存在於中原美麗的傳說當中了。

從清朝雍正、乾隆年間開始,西域與我國西南的幾個民族地區開始被稱為新疆。

同治十一年(1872年),署湖南巡撫王文韶在奏折中說,雍正年間,貴州「創建六廳,曰古州(今榕江),曰臺拱(今臺江),曰清江(今劍河),曰都江(今三都水族自治縣境內),曰丹江(今雷山境),曰八寨(今丹寨),謂之新疆。」雲南省烏蒙府(在今昭通、永善一帶);貴州省的西部,今安順市和鎮寧縣一帶;四川的大、小金川以及西域在這一時期都被稱為新疆。

把自秦漢以來就屬於中原王朝管理範圍的舊土,叫做新疆,應該有兩層含義。

第一,當時並沒有現代國家的概念,前朝的土地,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自然是版圖式擴,新辟疆土。這裡面多少包含了清朝皇帝恩威齊天,天下賓服,誇耀武功的意味。《清高宗實錄》卷482記載,乾隆皇帝曾在一聖諭中說:「漢時西域塞地極廣,烏魯木齊及回子諸部落皆曾屯戍,有為內屬者。唐朝開府,擴地及西北邊。今遺址久煙」,正是炫耀「本朝」的文治武功邁越前古,「遠軼漢唐而上」。

第二,表示統治者對這些地區的統治方式從因俗施治、羈縻為主向改土歸流、設官定戎轉變,在官制上實現「中外一體」 。  

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爾政權和大小和卓叛亂以後,在伊犁設立了總管伊犁等處將軍,對新疆的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將其納入清朝地方官制的軌道。

為了區別同時存在的幾個「新疆」,乾隆二十四年(1759)人們改稱西域為「新疆」或「西域新疆」。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1764年底),乾隆皇帝在答覆有關增纂《大清一統志》事宜時就曾要求,「將西域新疆,另纂在甘肅之後」 即是佐證。

但是,這一時期的文獻更多地仍稱這裡為西域。乾隆時期,編纂的該地區方志即名為《欽定西域圖志》。另外,椿園七十一的《西域聞見錄》、徐松的《西域水道記》,乃至道光五年(1825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仍然稱此地為西域,並著有《西域置行省議》大作。

這一情況一直延續到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

光緒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有迪化、阿克蘇、喀什噶爾、伊塔四道;民國時期的1916年,將伊塔道改為伊犁、塔城兩道;1919年將原蒙古科布多的阿勒泰化歸新疆省,設阿山道;1920年增設焉耆、和闐兩道;此時,新疆省共有八道,以後改為八個行政區,1934年設哈密行政區,1942年增設莎車行政區,1943年行政區改為專區;解放前,新疆共有79個縣;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現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2個地級市以及5個自治州、7個地區的87個縣市。

来源:國學復興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