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模式為什麼能在大陸獲得成功(圖)

近來風頭最勁的企業大概就是萬達了。王健林曾經說,萬達要成為全世界第一的房地產企業,萬科、綠城這些國內企業就更不在話下了。王健林收購了美國的電影院線,在美國的發展,或者在歐洲,甚至在臺灣、香港發展,恐怕也能夠成為一個比較成功的企業,但卻不可能像大陸這樣取得特別的成功。在我看來,這是中國這些年的城市開發和規劃體系所決定的,王健林的商業模式,其實運作的是一個城市綜合體,與以往萬科、綠城這些蓋房子的房地產企業不一樣。那種企業提供的產品是蓋出來的房子,王健林提供的是一種綜合的、社區式的商業和生活方式。萬達廣場都是有住宅區域、有商務區域、有餐飲服務、看電影等一系列的服務綜合體。在這個綜合體裡,其出售的不是一般的產品,而是一個社區甚至是一個社會。

這樣的模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由一個開發商做得這麼成功,並不是因為西方的開發商缺乏這樣的才幹,而是因為西方社會的運作模式早已非常成熟地考慮到了一個社區的綜合發展。比如說在美國、臺灣這些地方,你會感覺一個社區、一片居民區,它是自然生長起來的有機的一個生命體,比如最早有了一個加油站,然後有了一個商店,有了一個洗衣店,居民也搬到這裡來住,然後有了學校等。所有這一系列社區的成長是自然的,是和人非常親切的,這個社區是符合人的需要來設計的,這樣的社區,在美國和其他地方到處都是,沒有一個商業機構來全面開發這樣的綜合設施的用武之地。

但在中國不一樣,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官員特別喜歡大拆大建,因為這樣才能體現政府的政績,而政府官員的大拆大建配套的是大地塊的開發模式。各級政府為了財政需求有意識地推高地價,而且帶來房地產產業的集中,土地成了政府的財政來源以後,土地拍賣推崇這種大地塊,拍賣不斷創出一個個天價的土地交易。這樣表現出政府規劃的豪情萬丈,動不動就是大手筆,但是這種大手筆並不像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社區有機的成長,帶有和社區居民的親和感,而是為了滿足官員政績和審美的需求,動不動就搞一個幾十萬人的社區;這邊是一個摩天大樓;那邊是一個萬畝公園;每一個都很宏偉,顯示出政府的大手筆,但是它沒有那種一個社區有機聯繫的親切感。這樣宏大的、到處都是房子但是沒有社區、沒有與人親和的這種開發方式,就給王健林找到了發揮的舞臺。

經營一個社區不光是蓋一片房子給消費者,而是要給消費者提供一個社區和生活方式,這裡邊有他可以進行日常消費的地方,有他可以和朋友聚會和散散步、打打牌的地方,這一系列的整體需求。王健林做的事情,其實說白了不複雜,就是成為一個平臺,把看電影、餐飲、娛樂、酒店、購物、辦公、住宅這些元素都結合在一起,這在國外或者中國香港、臺灣是理所當然的,卻是中國大陸各級政府多少年來從來沒有想到過,而今天想到了,感到後悔,又為時已晚了。

本文留言

作者郭宇寬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