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风头最劲的企业大概就是万达了。王健林曾经说,万达要成为全世界第一的房地产企业,万科、绿城这些国内企业就更不在话下了。王健林收购了美国的电影院线,在美国的发展,或者在欧洲,甚至在台湾、香港发展,恐怕也能够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但却不可能像大陆这样取得特别的成功。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这些年的城市开发和规划体系所决定的,王健林的商业模式,其实运作的是一个城市综合体,与以往万科、绿城这些盖房子的房地产企业不一样。那种企业提供的产品是盖出来的房子,王健林提供的是一种综合的、社区式的商业和生活方式。万达广场都是有住宅区域、有商务区域、有餐饮服务、看电影等一系列的服务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里,其出售的不是一般的产品,而是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个社会。
这样的模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由一个开发商做得这么成功,并不是因为西方的开发商缺乏这样的才干,而是因为西方社会的运作模式早已非常成熟地考虑到了一个社区的综合发展。比如说在美国、台湾这些地方,你会感觉一个社区、一片居民区,它是自然生长起来的有机的一个生命体,比如最早有了一个加油站,然后有了一个商店,有了一个洗衣店,居民也搬到这里来住,然后有了学校等。所有这一系列社区的成长是自然的,是和人非常亲切的,这个社区是符合人的需要来设计的,这样的社区,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商业机构来全面开发这样的综合设施的用武之地。
但在中国不一样,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官员特别喜欢大拆大建,因为这样才能体现政府的政绩,而政府官员的大拆大建配套的是大地块的开发模式。各级政府为了财政需求有意识地推高地价,而且带来房地产产业的集中,土地成了政府的财政来源以后,土地拍卖推崇这种大地块,拍卖不断创出一个个天价的土地交易。这样表现出政府规划的豪情万丈,动不动就是大手笔,但是这种大手笔并不像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社区有机的成长,带有和社区居民的亲和感,而是为了满足官员政绩和审美的需求,动不动就搞一个几十万人的社区;这边是一个摩天大楼;那边是一个万亩公园;每一个都很宏伟,显示出政府的大手笔,但是它没有那种一个社区有机联系的亲切感。这样宏大的、到处都是房子但是没有社区、没有与人亲和的这种开发方式,就给王健林找到了发挥的舞台。
经营一个社区不光是盖一片房子给消费者,而是要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社区和生活方式,这里边有他可以进行日常消费的地方,有他可以和朋友聚会和散散步、打打牌的地方,这一系列的整体需求。王健林做的事情,其实说白了不复杂,就是成为一个平台,把看电影、餐饮、娱乐、酒店、购物、办公、住宅这些元素都结合在一起,这在国外或者中国香港、台湾是理所当然的,却是中国大陆各级政府多少年来从来没有想到过,而今天想到了,感到后悔,又为时已晚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