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青楊:那些年我們一起喊口號

口號是什麼?有人這麼評價口號,口號這東西就像是大年三十或者是初一、十五放的鞭炮,為的是熱鬧一陣子。你要是把它當作一種能夠實現的承諾,你就是白痴了。但既然大家都知道口號喊了白喊,但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喊口號?有人說,這大概是為官一方的要證明自己正在做事,還搞得轟轟烈烈,用來虛張聲勢,大作輿論準備吧。於是全國各地相爭效仿,逐漸形成風氣。越是落後的地方,那裡的領導越是喜歡拾人牙慧地講廢話、喊口號,鄉村公路兩旁貼滿紅紅綠綠毫無實際意義的標語,房前屋後到處寫上帶恐嚇性質的警句。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口號中,但是——反腐敗喊了30年,病入膏肓了;黨政分開喊了26年,一直分不開了;官員財產公布喊了17年,幾成難產了;加大教育投入喊了15年,上學越來越貴了;醫改喊了10年,看病越來越貴了;房價降下來喊了6年,越漲越高了;控制物價有信心喊了3年,漲死了!中國人漸漸的在口號裡迷茫了……

千奇百怪的中國特色口號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中國特色的各種口號,據說口號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裹腳布和貞操鎖要長得多,我們熟知的口號,從 「王后將相向寧有種乎」到「吃他娘,穿他娘,打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到「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從「多生快干,提前進入共產主義」到「山區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從 「依法辦事,違法必究」到「不怕死的就到十八里鄉來作案」……無數的口號就像我們幼時開檔褲裡袒露的東西一樣,生猛且直接。

中國人喜歡喊口號,官場有官場的口號,商場有商場的口號,文革時期有文革時期的口號,市場經濟有市場經濟的口號。有網友甚至就這一現象編了關於口號的段子:中國聯通擬在世界電信日到來之際,巨資請周傑倫的爺爺當他們的代言人,以回擊中國移動。新的代言口號是:孫子才玩「動感地帶」!中國移動聞訊立即做出反應,與姚明的父親簽約,大規模宣傳「兒子新時空,老子全球通」的口號。中國聯通不甘示弱,聘請82歲娶少妻的楊振寧教授為形象代言人,宣傳口號是:我能! 中國移動為了反擊,立即請楊振寧的夫人翁帆為形象代言人,宣傳口號是:你不能,我叫你能!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喊口號呢?

人們最早的喊口號的日子是什麼時候?大概是上學的時候吧。那時,老師用哄小孩的口吻問大家:能不能完成啊?小朋友們異口同聲:能!老師說:大聲一點!大家扯著嗓門大喊:能……!原來中國人在啟蒙教育裡就學會了喊口號。喊口號是官場惡習。喊口號作用在於,不僅省心省力省錢,而且可以撈取政治資本,可以自我標榜,製造個人崇拜。喊口號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聽,讓別人跟著口號走,讓別人瞭解自己,明白自己的施政思路。而高喊虛偽、變態、空洞、違法的口號,其實就是一種愚民政策。

據說,在口號最鼎盛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一個新的口號誕生,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在喊口號中過日子。那時候的口號是一種使命,是一種護身符,是一種機械的肉體運動。很多口號的荒唐和無知讓今天的人們觸目驚心,像「趕英超美」、「畝產幾萬斤」、「寧願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敵人支持的我們就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黨啊,你是我的母親,你用甘甜的乳汁撫養了我」……

那些年我們一起喊過的空口號

從「畝產萬斤,大放農業衛星」到「十五年超英國,二十年趕美國」……我們的口號喊了那麼多,有多少實現了?空頭口號能糊弄人一時,但不能糊弄人一世。人們都在看著喊完口號後你該怎麼做。俗語說會咬人的狗都不叫的,所以在老百姓心中,你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讓我們看看才是正經事!有人喊:「打倒口號!」他這話本身就是一個口號。

比如,我們反腐倡廉的口號喊得也是最響的,領導們不僅大聲宣誓,而且大會小會作報告都要喊口號。但是,許多領導,會上剛剛喊完反腐倡廉的口號,出了門就被反貪局請去喝咖啡了。再比如我們喊得最怕的教育,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投巨資建造「白宮」式豪華辦公樓,卻不願意拿出錢去修繕改造該區楊莊小學的十二間危房教室。按說當地政府大樓的建設資金足以翻建數百所小學。但楊莊小學最終是靠申請國際援助,從日本人那裡得到了八萬多美元援助款,才改建了校舍的。「政府有錢建造豪華辦公樓,但沒有錢改建破敗的學校」,日本人水谷准對這種中國特色的現象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當然,阜陽市潁泉區政府還沒有忘記,把一條響亮的標語口號刷在楊莊小學的牆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今天的口號更加具有目的性。比如一家體育公司的口號是「一切皆有可能」,另一家競爭對手,馬上就說:「沒有什麼不可能」;一家軟體公司剛喊:聯想,只要你想……另一家馬上接嘴:想都不用想!人們開始用口號來打倒口號。其實,我們永遠打不倒口號。相反,永遠是口號打倒我們——我們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打倒過;被「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打倒過;被「知識越多越反動」打倒過……但誰也不知道的是,中國人還要喊多久的口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風青楊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