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產能過剩危機
當前,各國政府似乎都希望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然而,情況也許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短期刺激不可能化解長期的結構性矛盾,世界經濟復甦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矛盾還未有效解決,全球經濟的潛在總產出和潛在需求構成長期負面影響,「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剩」雙重矛盾將常態化。
4月份全球製造業集體遇冷。歐元區5月Markit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降至45.9,為2009年6月以來最低水平。同時德國、法國5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低於預期,表明製造業繼續萎縮。德國5月IFO商業景氣指數自109.9的前值跌至106.9。美國製造業表現也不佳,數據編撰機構Markit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5月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較上月大幅走低,創三個月最低水平。而中國5月匯豐製造業採購經理(PMI)指數初值也從4月的49.3回落至48.7,為今年以來新低。
全球製造業為何普遍下滑有週期性因素。首先是庫存週期尚未步入良性循環。目前,歐美仍處債務危機泥潭中,由於後期需求不容樂觀,因此,大部分企業對原料採購持謹慎態度。最終需求不旺,零售庫存對供應商庫存消化幅度有限,企業進一步補庫存動力不足,因此,即便是補庫存可能只是階段性的,難以進入補庫存的良性循環。
其次,離資本投資週期的真正啟動還較遠。資本投資週期是由利潤驅動導致投資擴張所帶來的經濟週期,這是一種平均持續時間在10年左右的經濟週期。美國自2002年四季度開始的最近一輪週期,走完朱格拉週期至少要到明年底。投資週期的一個顯著的觀察指標是設備投資,在2008年和2009年,美國國內投資的萎縮嚴重地影響了美國的經濟增長,按照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測算,2008年和2009年,美國國內投資對實際GDP增長的貢獻分別是負的1.53個百分點和負的3.24個百分點。由於短期內缺乏新興技術和產業變革來提振資本回報率,進入新的固定資產投資週期還為時尚早。
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投資崩潰,預示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未來幾年還將處於大谷底。金融危機以來,去槓桿化使本輪房地產衰退對經濟的影響「史無前例」。以美國為代表的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已經進入了一個典型的庫茲涅茨週期下的調整階段。根據OECD對美國房地產週期的監測,美國房地產週期大約是18.3年。從1997年房地產底部到2008年房地產泡沫破滅,美國房地產週期經歷了12年,如果按平均週期長度計算,美國房地產衰退至少要持續到2013年甚至更長。相比美國住宅6萬億美元的價值縮水,歐洲房地產雖然沒有遭受如此慘重的損失,但需求依然極度低迷,房地產業同處於庫茲涅茨週期的底部階段。因此,家庭去槓桿化的過程比企業或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過程緩慢得多,因為家庭資產負債表中的房地產價值佔絕對比重,而出售房屋比出售股票和債券更加困難,這也就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復甦比由公司資產負債表相關問題觸發的衰退復甦更加艱難。
而最根本問題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層次矛盾還未有效解決。全球經濟的潛在總產出和潛在需求構成長期負面影響。去槓桿化是每一輪危機後的必由之路。次貸危機引起了居民部門的去槓桿化,歐債危機引起的是政府部門的去槓桿,伴隨著全球經濟由衰退走向復甦,主要經濟體都會經歷3至5年的去槓桿化過程。2012年是去槓桿化過程的中前期,經濟增速較2011年有所放緩。全球經濟的再平衡亦是危機後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的長期挑戰。2013年美國將啟動十年削減1.2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的議案,而歐債危機的惡化與解決也意味著歐洲進入長期的去槓桿化進程,各國政府都將開始漫長的去槓桿化階段。
「去槓桿化」正在改變全球的需求結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疲弱的消費需求嚴重制約了發達國家的復甦進度,其家庭資產負債表遭受嚴重損害,居民消費總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資產的去槓桿化嚴重影響了這些國家既往的負債型消費模式。
然而,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難補上,美日歐現階段陷入了規模約為1萬億美元的總需求不足狀態。儘管全球寄希望於亞洲新興市場能夠接過發達國家需求的「接力棒」,讓中國內需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需求動力,但中國消費的增加還不足以彌補美國消費的萎縮。中國家庭消費僅佔GDP的35%。美國個人消費總額約10萬億美元,差不多是中國消費總額1.6萬億美元的6-7倍。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國家庭消費增加有一定餘地,然而迄今為止,這些國家從衰退中復甦的動力並非來自國內需求的擴張,而是像危機前一樣,依靠出口驅動型增長,因此,對全球而言尚有很大的需求缺口。長期看,如果各國政府繼續加大投資,世界經濟很可能將不得不面對「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剩」之間的雙重矛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