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戲曲的獨特化妝造型(組圖)

 2012-05-22 13: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戲曲形成以前,各種表演藝術中已經產生了兩種化妝方法:面具化妝和塗面化妝。

面具化妝來自原始社會的歌舞儀式,其中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儺舞,與後世戲曲發展關係密切。儺舞的特點是舞蹈者一般戴面具,把自己妝扮成神鬼、歷史人物和傳統人物及各種奇禽怪獸,以表示對神靈的崇拜,對祖先的祈禱,以及對惡魔和不祥之物的討伐。

塑形化妝是漢、唐歌舞百戲的重要造型手段。塑形化妝的長處一是可以對演員的面部、頭部及全身進行誇張的雕塑性的改造,二是便於改扮,使一個演員可以藉助於不斷更換面具兼演多種角色。面具的缺點是表情的固定化和在某種程度上妨礙演唱。戲曲充分吸收了假面、假形,以增強自己的造型表現力。

 

使面具富於變化的稱為變臉,它是戲曲表演的一種特技,許多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早期戲曲的變臉是演員在台下改扮,後逐漸發展為用多種手法在台上當場變臉。其表現形態有面具和塗面兩類。面具變臉的手法主要有撕、扯兩種,塗面變法有抹、吹、揉、支、畫等。

  

   

塗面化妝中國戲曲的主要化妝手段,它吸收了面具化妝的優點。戲曲的塗面化妝可分為美化化妝(俊扮)、性格化妝(臉譜)、情緒化妝(變臉)、像形化妝(動物像形臉)。

美化化妝在戲曲中是生、旦的化妝,稱為俊扮。相當於淨、丑角色的大、小「花面」而言,又稱「素面」或「潔面」。  

早期的生、旦化妝都較清淡,這同自然光下演出有關。到了清末,新舞臺興起,採用燈光照明,化妝的色彩也就相應地加濃加重。化妝品由原來的粉彩,改成以油彩為主。生、旦的化妝雖不用圖案花紋,但也有濃厚的裝飾趣味。旦角的貼片子,是對婦女額髮鬢髮的一種圖案化處理,可以起到勾清面部輪廓和美化臉型的作用。生、旦化妝在用色和畫法上,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大小,是文是武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性格化妝用於淨丑角色的臉譜化妝。臉譜是在唐、宋塗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清代社會所流行的民間美術特色,是舞臺美術整體中固有組成部分。

  

早期臉譜大都比較單純,表現手法主要集中在眉眼上。譜式的多樣化是在清初以後。以京劇為例,京劇臉譜借鑒了徽、漢、昆、秦各劇種的經驗,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完備的系統性。

清代戲畫的淨角臉譜已有揉、勾、抹、破各種類型,其中勾臉已分化出整臉、三塊瓦臉、花三塊瓦臉、碎臉等格式,在將官、英雄、神怪等各種角色中廣泛應用。

臉譜在顏色上則分紅、黃、蘭、白、黑、紫、綠、銀等,各種顏色內涵一定的象徵性且各具妙用。比如紅色表現忠勇正直,水白色象徵陰險疑詐,神怪臉則多用金銀色。

丑角臉譜,面部化妝用白粉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與大花臉對比之下,俗稱小花臉。按照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大致可分為文丑和武醜兩大支系。

髯口是戲曲中各式假須的統稱。用氂牛毛或人發製成。從山西明應王殿元代戲曲壁畫來看,早期的髯口接近寫實,後來用銅絲作掛鉤,趨向誇張,裝飾,式樣上也逐漸豐富。髯口的改進,同演員注意利用髯口做種種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有關,並由此形成「 髯口功」。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白三種, 以區別角色年齡。少數形象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紅、紫、蘭髯的。

来源:中國戲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