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廁所與「化妝室」看中韓的差距

人生總是被「假裝」偶然的必然所影響。我認識劉教授也是很偶然的。起初,通過閱讀一本書,我認識了一位中國學者,並在微博上與他聊過兩句。後來他把他的一位同事介紹給我,並說這位是「很好學的老學者」,他就是劉教授。

劉教授在韓國水原大學中文系任教過一年,在韓國我們將他稱之為「交換教授」。曾在大學學習時,我也聽過從中國來的交換教授的課程。這也是在韓國唯一能夠學習純正中文的機會。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簡略地瞭解到中文乃至當時對我還陌生的中國。記得,我接觸過的幾位交換教授都對韓國充滿著好奇心,並想利用這段時間來瞭解韓國。他們都會讓家裡人來韓國一起旅遊。可惜的是,由於只有一年的任期,他們從人生地不熟的狀態剛轉到慢慢瞭解韓國時就要回去。於是,大多交換教授對韓國的瞭解不能擺脫「走馬觀花」的階段。除了偶爾去像濟州島這樣出名的旅遊景點之外,他們的活動範圍一般不會超出首爾。

然而,劉教授可不一樣。上次與他交談的時候,我十分詫異。這位只在韓國停留過一年的老學者怎麼能知道這麼多地名,特別是鎮海、慶山等小城市。我估計大多韓國人都沒去過慶山。可是他在韓國的一年間,姑且不說首爾、水原、還去過了慶山、內藏山、濟州島等等。我不禁想像,如果劉教授再在韓國待一年,他去過的地方很有可能會超過我。

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劉教授從細節開始瞭解韓國,比如「化妝室」供應衛生紙、肥皂等便民物品。儘管中國已是今非昔比,城市處處高樓林立,不過我倒覺得,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廁所的現狀。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把廁所做的跟迎客廳沒有兩樣,那麼他們確實發展得差不多了,因為廁所往往是人們最後注意到的地方。用在韓國生活的一年間的所見所聞,劉教授寫了一本關於韓國的書。他在書裡談到韓國的廁所:韓國水原市的市長大力建設「化妝室文化」,使水原成為舉世聞名的化妝室先進城市。

在韓國,我們將廁所稱之為「化妝室」。我覺得這位市長的主意相當不錯。如果一個城市連最容易忽略的廁所都搞好了,相信其他地方就沒的說。我覺得,這樣的小小細節通常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記得我上世紀90年代末首次來中國的時候,令我最擔心的無疑是廁所問題。當時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沒有把廁所的門關上,但我可以接受這一事實。真正使我尷尬的是,要利用廁所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也無法關上廁所的門。另外,當時去洛陽,我又一次在廁所目睹了別人的屁股,並至今難以忘記此事。

當然,現在相比於那時,中國的廁所已經好很多,但是在我看來仍需要大幅改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