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外商投資可能下降10%(圖)

本人做研究,最不願意做預測。我以為這是很無聊而且沒譜的事——對政府來說,該幹嘛幹嘛就是了,該做的做了,結果就順理成章,預測有什麼用?即使那些所謂的權威經濟研究機構,不管是國際組織、金融機構還是諮詢公司,預測數據也是隨時變來變去。只不過人家本來就是「預測」,代表了當下的一種看法;而我們卻往往信以為真,把預測作為指南,或者目標,反受束縛。

不過現在,居然也違反自己的習慣,胡亂預測一下:今年我國外商投資將下降10%左右,非金融類外商投資約在1050億美元上下(去年是1160億美元)。

這不是用模型測算出來的,也不是抽樣調查出來的。但有實證調研,也有自己長期跟蹤研究的感覺。

原因有幾個:

首先是經濟緊縮。國內經濟增長減速,滯脹苗頭出現。減速是政府有意為之,但也有很強的市場因素。雖然今年一季度表面統計數據還在8%以上,但宏觀經濟的寒意很多企業都已經感受到了。春江水暖鴨先知。內需不振,外需下降,外商投資作為最敏感的市場要素首當其衝。況且,製造業外商投資前幾年就在下降了,今年只有更差。連我們自己的企業都在逃離實體經濟,退出實業,這時讓外資來頂缸,不可能吧?

其次是投機空間縮小,投機資本減少進入甚至在淨流出。雖然各方對於外商投資中「熱錢」到底有多少、佔多大比重分歧極大,但不可否認的是,肯定有,並且規模不會小。個人保守估算,與房地產泡沫、人民幣升值套利等有關的外商直接投資,大概每年在300億美元左右。而這部分資金,在目前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外界擔憂人民幣升值是否能一直持續的情況下,會受到很大影響。去年底我國國際收支出現淨流出,應該就是這種現象的直接反映。

第三,缺乏投資熱點。本人好歹做此研究多年,對行業、市場有些瞭解,如今盤點來盤點去,沒有發現投資熱點。以我國的綜合競爭力,以國際資本的活躍程度,不管怎樣外商投資都還會保持一定規模,但若要保持高水平,則需有新的市場突破和投資熱點。但目前看來,製造業、服務業、甚至農業,都沒有可以成為投資熱點的產業和地區——嚴謹點兒說,不是沒有,有,還多的是,筆者做過調查測算,不管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不說銀行、保險、電信、交通、物流等,汽車、石化、輕工、服裝、食品、農業等也一樣),都還有巨大的外商投資空間,但是讓政策限制給掐死了,掐死了也就等於沒有。況且,由於企業發展環境在惡化,我國實體經濟在萎縮,民營資本都在退出實體經濟領域,外商投資當然也會對此深有同感。即使外商還不會大規模撤資(確實很多跨國公司為了戰略利益必須留在中國市場),但要想讓他們在這時擴大投資,怕也是勉為其難。

第四,制度環境收緊。在市場環境不利的情況下,近年來我國的外資制度環境也在收緊,如美歐日等國商會普遍反映的「中國投資環境惡化」。本人也曾做過專門的投資環境調查,證實外商反映並非誇大其詞,甚至以本人的觀察瞭解,實際情況可能比外商反映出來的更糟。並不是取消優惠政策的問題,而是在一些新出臺的政策上對外資形成了歧視待遇,在某些具體管制上對外資也越來越多限制,連輿論環境也在惡化。

或許有人會說,外商叫苦是為了要政策呀,他們不是一邊叫苦一邊擴大投資嗎?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可是有點兒自欺欺人了。不錯,單看數據,前兩年規模都不小,還增長著呢,但再分析一下結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製造業外商投資一直在下降,服務業投資增長中基本是房地產投資增長,不能說我們最需要的外商的投資意願和投資實績都很高漲吧?而來自於歐美日的投資更是慘不忍睹,每年投資總額僅150億美元上下,佔我國外商投資的12%左右,佔這些國家對外投資的比重更是只有1%左右(日本因為地緣關係,對華投資佔其對外投資的比重要高一些,在5%左右)。考慮到這些國家的對外投資能力,以及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您不覺得這種數據對比很讓人無語嗎?

正因為如此,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在全球跨國投資中的地位呈現下降趨勢。雖然吸收外商投資的規模增長,但佔全球的比重卻在降低。我國吸收外商投資在當年全球外資流入中所佔比重90年代中期曾經達到11.2%,佔發展中國家的近40%;而2007年僅佔全球的4.6%,佔發展中國家的16.7%;2008年佔全球的6.4%,2009年佔8.7%,2010年佔8.9% ,2011年佔8.2%。

從投資來源看,發達國家外商對華投資連絕對規模都有所降低。根源不在於這些國家的對外投資能力,而在於我國的吸收能力和競爭力。歐美日對華投資最高時曾佔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31.8%(1990年),2000年佔28.9%,2007年降到12.0%,2011年佔13.5%。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投資在遠離中國?

所以我說,騙得了自己騙不了資本。不要再沉浸在外資大國的虛妄中了,看看真實的現實吧!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高級研究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馬宇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