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行情或堪比股改行情

2001年到2005年這段熊市令投資者不堪回首,我一直認為,造成那一輪熊市的主要原因就是股票全流通的預期。但是,任何利空,都不可能讓股指跌到零。

滬指跌到998點的時候,絕大多數股票即使不考慮其流通價值,也已經是物有所值了。儘管當時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但沒有引起重視,當時情緒被股改對價方案給左右了,我想,滬指從2245點跌到998點,大致是22比10,所以全流通補償方案要10股補償12股才合理。而當時平均10股支付3股對價的做法讓我無法接受。

然而,這一對價水平被市場接受了。這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對新進場的投資者來說,股票本來已經物有所值,還有對價可拿,這相當於撿了一個大便宜;二是將實現股票全流通改成股權分置改革,客觀上具備了一定的迷惑性。在股權分置改革中,股票全流通已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則是讓小股民和大股東的利益一致,改變A股圈錢的本質。這就使人們相信股權分置改革能夠讓上市公司建立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機制,對支付多少對價也就不再多計較了,這進一步引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牛市。

再來看當前的市場,絕大多數的人認為限制「大小非」流通屬於違約,我卻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當初就提全流通補償方案而不提股改對價方案,那麼現在「大小非」隨意流通無可厚非。可即便是在股權分置的時候,都不可能出現中國平安今天這樣的巨額再融資預案,12億股的公開增發和總計超過1200億元的「抽血」實際已經宣告股改失敗。

既然股改目的被事實證明不可能實現,作為手段的「大小非」流通自然就不應該繼續下去,此時讓「大小非」流通才是真正的違約,是對流通股東的違約。

但若回到市場操作層面,則又是另一碼事了。制度本身存在問題,不一定不會誕生大牛市,甚至是「瘋牛」市,也許我們現在正身處這樣一個大底卻仍在糾結。

現在的我不會對治理「大小非」問題提任何建議,幾年前自己的情緒被股改對價方案給左右,結果造成不重視市場底部的經驗教訓,我會牢牢記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