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5月16日訊】中國電動車產業為何從落後西方到引領全球?據《紐約時報》報導,這和中國以國家銀行貸款支持企業,並以補貼誘導外商技術轉讓有關。大約十年前啟動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目標便是讓十個先進的製造領域使用本國制而非進口的產品。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國家銀行以低利率貸款給初創公司和其他企業。中國央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淨貸款額從2019年的830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6700億美元。除此之外,北京當局也指示地方政府支持重點行業,為工廠提供廉價的土地、為貨運車輛修建新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計算顯示,中國官方在2022年幾乎為所有上市的中國公司提供了直接補貼。
以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為例,根據《紐約時報》報導,2011年起,如果西方公司不把關鍵技術轉讓給他們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就不能享有中國官方提供給消費者的補貼。2016年,中國又進一步宣布,在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惟有使用中國產的電池,才能獲得政府提供給消費者的購車補貼。這讓原先因為西方施壓而在中國建廠的韓國公司,不得不放棄與韓國電池生產商的合作,改把合同轉給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製造商。於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國,鋰電池出口額從2019年的130億美元躍升到去年650億美元。
報導還指出,美國的出口管制限制了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半導體及其製造技術,這類產品約佔半導體市場的5%。但在政府巨額補貼的幫助下,中國企業已在佔該市場95%的其他產品上變得更具競爭力。
中國製造的晶元被用於西方的各種設備,包括許多汽車。就連汽車的汽油發動機通常也由中國製造的半導體控制。
而中國為了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也大力支持國內的太陽能板製造。《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太陽能板的產能在2008年至2012年間擴大了十倍,這不僅導致全球太陽能板的價格暴跌,許多美國和歐洲工廠倒閉,中國三大生產商和其貸款銀行也蒙受巨額的財務損失。這時,中國規模較小的公司以低價收購工廠後,以更低的成本製造太陽能板。如今,世界上所有的太陽能板幾乎都來自中國公司。
面對中國「產能過剩」,歐美領導人開始呼籲中國減少出口,並增加進口。美國總統拜登也在本週二表示要大幅提高中國進口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高科技成品的關稅。而歐盟也在近年先後對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太陽能組件企業和風力發電渦輪機供應商等發起有關不公平貿易調查。
版權所有©2006,RFA。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2025 MSt.NW,Suite 300,Washington DC 20036許可進行再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